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 高凌飞
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
陕西省定边县苏州新区希望小学 高凌飞
《小学数学新课标标准》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如形式上的简单、活动的效益低等问题,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研究,并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数学中的注意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组讨论过于形式化。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中占的时间较多,效果却甚微,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没有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有时预留时间太短,学生没有完成就匆忙结束;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4.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5.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去倾听和思考,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课堂的实际操作,可以看到,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教师对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不够到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而它真正的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合作小组没有具体的分工,容易造成合作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却不管别人的意见。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思考、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深入。
4.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草草收场。
5.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6.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的意义,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至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立和方法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首先要建立学生小组,在组成时考虑学生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搭配,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小组,使优等生可以带动学困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在人员数目上,小组规模不大,由4~6人组成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要选择有一定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1、动车组合作法
人常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动车比普通火车跑的更快,其原理是动车每一节车厢都产生动力,形成合力,所以速度更快。得到这一启示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时先独立思考,把自己想法写下来,为小组交流合作做准备,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学习动力,不然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见抢先说出来,使得其他程度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这种经过学生提前准备,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再从中选优。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打靶子法
经过课前准备,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课中小组合作讨论时随机决定一位成员说出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同时,也可以以小组的意见为“靶子”,全班同学对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3、互问法
互问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较好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课本或教师提供材料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在阅读课本或材料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也可男女生互相提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学生们阅读得比以往更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已知的,有的问题甚至可延伸到课外,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讨论的兴趣。
4、动态分组法
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还可采用小组成员流动。如让女生固定在小组的座位上,而让男生流动。比如第一小组男生到第二组,第二组男生到第三组……,也可单数或双数组互换女生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5、切块拼接法
解习题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解题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习题教学中采用切块拼接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号,将1号成员组成一组合作讨论第一组题目,2号成员组成一组,合作讨论第二组题目,依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小组成员回到原小组中就可以讲解自己学会的一组题,将习题切块再通过不同编号的成员拼接起来,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使每位成员具有了责任感,自己必须把学会的题讲解给其他成员,而且使理科的习题课化难为易,由枯燥变有趣,强调每一位成员的参与。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随着现今社会竞争领域的日益普及,校园内学生间的竞争冲突也日益凸显。在小学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小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3]《爱心教育》作者:李镇西.
[4]《建设高效课堂学习材料》定边县苏州新区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