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一些看法 周冰娜
对设置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一些看法
◎ 广西博白县亚山镇第一初级中学 周冰娜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空间,应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发展、提升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动构建,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课前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空洞抽象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往往适得其反。所以问题情境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设置要符合现实生活、具体明晰。
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符合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才有可能依此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即设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导入,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如:学习《三角形》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屋顶的钢架、钢索大桥的斜拉索与桥面、红领巾、自行车的三角架等。这些导入既联系实际,又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什么这些事物的形状是三角形的?也使课堂教学很实用导入到要学习的内容。
2、问题设置要有新意 。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异生动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使每节课的内容具有新意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单调和呆板。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y=a^x(a>0且≠1) (x∈R)这节课前。老师先用一张白纸说:“这张白纸只有0.1厘米,经过对折27次,同学们猜猜它会有多高?有电线杆那么高?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让学生思考后,老师说:“它的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学生肯定非常惊讶,很想弄懂这是为什么,就很有兴趣去学习。
所以抓住机会,及时创设有新意的情境,给学生一种饶有趣味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3、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特别是中学生,趣味性的内容可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思考。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多为学生提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在龟兔赛跑中,乌龟在前方1里处,兔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兔子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它追到1/10里,乌龟又前进了1/100里;当它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兔子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兔子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4、利用直观的图形设置问题。
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如果能使抽象问题具体直观,就可以大大降低难度了。数形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数学减少了恐惧,进而也增加了兴趣。
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凭空说道理,学生是难以明白的,如果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给出下图:同心内含、内切相交、外切相离。
这显然会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易懂的圆与圆的关系结构图,有利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动手参与,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结论。
例如:讲《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课前,教师让学生先用铅笔、直尺等用具,按照书本要求画三角形,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1)怎样给三角形下定义?
(2)三角形的边长短不同,它们的形状有何不同?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作思考:三条边会有什么关系?
通过边实践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类型,以及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会了探求性思维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教学实践也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