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郭大鹏:创设情趣操作 锻炼“用手思维”

    创设情趣操作 锻炼“用手思维”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小学 郭大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 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有效创设情趣性操作资源,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操作目的,引导观察比较
    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方向决定于三维教学目标,它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效的课堂需要我们进行精细的设计,这种精细设计不仅体现在整体的教学流程上,更体现在那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上。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要把教学内容“物化”成有结构的材料,把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设计得“到位与精妙”。
    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等体验,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这一做法,无论从探索知识规律方面来看,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显著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动手操作过程中常常被操作材料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操作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目的和实效,却忽视了对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调控。这里涉及到在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二、实行条理操作,实现思维过渡
    心理学研究所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衔接阶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这个过渡,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实物有序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比如在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时,我将师生操作活动作了以下设计:
    1、操作提示:
    ①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学生操作: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
    第二步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9十1=10),再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10+1=11)。

    第四步列式:9 + 2 = 11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形成了流畅的“9加2”的计算思路,而且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可见操作活动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有质有序。
    三、运用语言复述,整理操作过程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时,我将数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设计:①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引导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 ”。质疑:阴影部分的 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 张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原正方形的 ”。②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 ,涂上颜色,再折出涂色部分的 ,口述:“把 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 ,推出4份是原长方形的” 。③观察“折”的结果: = , = , = ,学生成功发现并准确归纳出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之积作分子,分母之积作分子”。
    创作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认识成果的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本例中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操作:“折 涂 述”,学生对分数乘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表达得较准确,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可见,在操作中要避免只动手不动口,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学生确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使学生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在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中,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亲历、让学生体验,提倡“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好发起者,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应充分创设情趣性操作资源,为学生创造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对学生的操作活动作积极有效地引导,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积累,又要关注学生数学品质的提升。使学生真正地被数学感染:原来数学这么有趣,这么美、这么奇妙!

    点击次数:115  发布日期:2014/4/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