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贵: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 四川省平昌县信义小学 李先贵
纵观语言文字学习的整个过程,从呀呀学语到懂其实义,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从作为母语的语文学习,应该说有潜移默化的自然性,应乐于其中,留连记返才是道理,应津津乐道才不失为本分,但事实却不尽然,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却与语言文字的精神内涵大相径庭,在很在程度上是迫于压力,实在是不得而已而为之的怪圈,如何改变此种不正常现象呢?把学生引入其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导语激趣,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导语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要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大胆言说,勤奋写作
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他们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要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它是学好理科和外语的工具性学科,只有学好母语,才能更好地学好其他知识。而语文学习基本功就是很强的阅读能力,要广泛地阅读,丰富的阅读积累是进一步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仅靠阅读课本和语文读本上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吕叔湘先生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一般的中小学校都有比较丰富的藏书,教师要给学生定出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作好读书笔记,每周用一两个课时,让大家畅谈读书心得,并把它写下来。不仅读文学名著,历史、地理、科幻、传记都要涉猎,才能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学者摩罗曾经说过:“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这是阅读者最大的幸福。”当学生熟知了歌德、屈原、司马迁等伟大人物,当他们理解了古希腊悲剧、文艺复兴,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魅力,他们的人格品质、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就在潜默化中得以培养和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督促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交流课上大胆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主张,与大家分享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愉快,使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并且每周至少写两次作文,教师认真批阅评讲,让全班同学评出最好的作品,在校刊上发表。无论是读书交流课还是作文欣赏课,教师都要在仔细批阅的基础上,给予详尽的评判,充分肯定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才华和灵感,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鼓励和力量,品尝到成功的甜蜜和喜悦,使之不断鞭策自己,做得更好。
三、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①巧设导语,引入情境。“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新颖、生动的导语,或幽默、或故事、或笑话等,常常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可以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助长其学习的兴趣。②用表演来体会情境。表演可以把某些内容外化为人的形体动作和声音。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表演所传达的情感体验和内容意蕴。也极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实现内化。产生“同构”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表演的机会。如把《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课堂表演,体会人物各自不同的表现;让男同学盘上假长发,“把脖子扭几扭”,体会鲁迅笔下“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等等。③用想象深化情境。想象,可以唤醒已有的经验,体验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情趣,与作者的旨趣相顺应或同化;还可以唤起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创造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从而获取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对夏夜海滨特有景色的描绘,我就启发学生抓住文中色彩和光线的变化去展开想象,然后用手中的画笔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结果,同学们不但再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还感受到了景物变化的动态美。
另外,还可以用实物、图片展示情境。用音乐、舞蹈渲染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模拟情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