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韩军英: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学生情感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学生情感和谐发展
    ◎河北省大城县里坦镇第二初级中学 韩军英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健康、和谐个性的形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那么,如何加强情感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塑造的艺术境界,感悟文本的美好形象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江秋色;《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风击浪的雄姿;《荔枝蜜》中碧海似的荔枝树,满野嗡嗡嘤嘤、忙着采蜜的蜜蜂;《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硕果、闪光的露珠、金色的彩霞、翻身农民爽朗的笑声……这样的境界在我们的心中能不产生审美情感?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且不说这些,即使吟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二、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王贵与李香香》的夫妻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歌颂了《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与妻书》中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殉国之情;《革命烈士诗三首》中李大钊、恽代英等革命先烈的为谋求祖国的自由和解放的爱国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讴歌之情,《两棵奇树》中作者对“舍己为人受人敬,劳动人民创财富”的赞美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三、感悟文本内涵,提升美好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熏陶,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如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对热气腾腾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其实是为了揭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伟大真理;叶圣陶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对那位“一阔脸就变”、最终倒台的石像的刻画,旨在说明在社会生活中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英雄”由于脱离群众,最终必然要倒台的道理;柳宗元在《黔之驴》中通过对愚蠢的驴的讽刺,其实是表达对不学无术的权势者的蔑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样,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点击次数:41  发布日期:2014/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