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张桂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育才小学 张桂华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愈来愈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过程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有必要时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各家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死记硬背”,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习。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诱导学生主动地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来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了其独立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教师讲,学生听”的古老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只有在想象空间里,诱发创新的意向、驱动创新的意向、驱动创新的思维,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学生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迸发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浅谈以下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和谐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语文教学的创新,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它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探求知识的欲望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二是要调动学习的情感。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没有情感将是事倍功半,如写作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件事,一旦激发了情感,有了兴趣,则可一蹴而就。三是要善于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阅读课同样的内容,可抓典型带一般,用学生的掌声来活跃课堂气氛,来激励大家创新,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简练的语言回答最难理解的问题。最后要善于给爱学生,无论学生学习中出现“成功”或“失败”,给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激励是最可取的办法。使学生在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去充满信心。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是有利于训练学生标新立异、锐意开拓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对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思维密度大有好处。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大胆质疑,他们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问题:1、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兄弟“多病、瘦弱不堪”呢?3、为什么“说”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是“不幸”的呢?4、如何理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呢?……学生们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大胆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好多让我意想不到的新观点,在评价鲁迅的时候,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鲁迅实在太自以为是了;有的说鲁迅太自私了;有的说鲁迅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以致不顾一切地毁坏弟弟的风筝;有的说鲁迅能严格要求自己,能自责和懊悔自己所做的事情……这些新观点的提出,争论,在思想认识上可以说是正确的,且有一定的深度,或者说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争辩,他们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新思路,培养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很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比如,在教学《秤象》时,可鼓励学生再想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有什么秤象的方法,(有的主张用沙代替石头,认为这样会更加精确;有的主张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可以移动,可减少搬运环节。)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同样,还可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一事物,同一题目的作文,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甚至还可以有标准立异的中心思想。这种多向的辐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包含了创新的因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学语文教学蕴藏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无限生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美好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好园丁之责,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点击次数:143  发布日期:2014/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