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魏红香:让阅读课堂“活”起来

    让阅读课堂“活”起来
    ◎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第二小学 魏红香

    摘 要: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
    关 键 词:阅读 课堂 起来

    0、前 言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灵活性。而阅读本身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预期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沉闷的阅读课变得“活”起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适当煽情,适时点拨,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真实感人,植入人心,那么读者才会感同身受。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指引学生,那么学生也就深深的被老师所吸引、所感动。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让阅读的课堂更加灵动活跃。例如教学《桥》我引导学生说:“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桥,却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让我们走进这座不同寻常的桥,用你敏锐的眼睛找出桥的不同寻常之处吧”。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中的桥虽是窄窄的,却给与人们生的希望,是文中的老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生命架起的不朽桥梁,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塑个性表达的自信
    兴趣是小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合理的要求,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当然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一旦建立起自信,那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就更加游刃有余。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开始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学生会很快投入到课文并寻找答案。紧接着我会问“在这样的地震中那些受灾的人有怎么样的表现,而课文中的父亲又有怎样的表现?”“通过两者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通过简单问题的牵引,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一步步深入到较复杂的问题上,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阅读中找到正确的快感,也让学生一步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找到自信的理由。


    3、张扬个性,正视差异,倡导自由民主的课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将各有千秋。虽然学生同处于一个教学环境,但是由于家庭背景和自身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文本的解说和感悟也就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了。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桥》一文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时,我问学生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各抒己见,各有妙招。有的说:“边读边加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洪水突然来临时人们的那种惊慌失措”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有的说:“通过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来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含义”还有的说“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看到学生如此活跃。我便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
    4、尝试评论,角色体验,品味自主阅读的乐趣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再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去品味、去反思、去感悟甚至陶醉在课文深远的意境中。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思路拓宽,而不是紧紧的限制学生的思维,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碰撞出学生知识的火花。让学生在文本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让学生自己去议,答案让学生自主去辩,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书我交融”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仔细推敲文中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精辟独到的语言,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提出文中“他挖了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与平时的直接表达“他挖了三十六小时”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比和联系上下文,使学生深刻感悟到课文中那位伟大的父亲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的度过了三十六小时,此时父亲伟大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学生的心里了。

    1、名师怎样观察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教育部语文出版社

    点击次数:165  发布日期:2014/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