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雍才:分组学习和讨论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分组学习和讨论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 贵州省贵定县第一中学 罗雍才
2012年我校被列为贵州省新课改样本校,一些新的课改理念也陆续引进,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激励的碰撞。对于新课改,新老教师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的做法是:
一、 充分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完成学案
2013年寒假,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科都要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我想该如何去布置呢?为使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我利用了学生手中现有的资料《三维设计--历史》,自己试做了一些内容,核对了时间,最后我要求学生按照《三维设计--历史》所确定的基础知识,自己把全部内容在教材中勾画出来,并做一些选择题,开学时按时检查。目的是让学生按一定程序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的讨论奠定基础。
二、 课前分组,明确目标
根据目前各班学生座位的自然分组情况,一般每一个教室可分为四个大组,每一个大组我按4人-6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我把每一个专题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主干按四大题组成一个专题布置给每一个大组,让每一位同学下去按我布置的题目提前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例如:雅典的梭论改革,第一组的题目梭论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第二组的题目是梭论改革的内容和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三组梭论改革的成效和评价是什么?第四组判断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上课时,我要求每一个大组按所分的小组推选代表或主动回答问题。若按4-6人分组每一个大组至少可以分为2-3小组,每一个问题有2-3人先回答,然后我再讲解我的观点,每一个问题学生最起码有2-3个可以参考的意见或观点。目的:遵循学生知道的少讲或不讲,加强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转换,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地迅速掌握知识的主干。
三、相互学习、平等相待、效果明显
通过课堂这一平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手中有那些资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到达何种程度,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什么?是知识科学性?还是认识问题的标准或方法?例如: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北魏孝文帝自私,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宗。我听了以后,我又这样的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整个鲜卑民族的发展,对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的进程是有作用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后认为有道理。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才能学会应把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的真实内涵。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面地认识相关的历史问题。通过课堂这一平台,采用分组学习相互探讨的教学方法,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对一个问题,师生可以共同协商解决,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性。既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又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应予以改进的方法。
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试用一学期以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效果:文科实验班半期考试合格人数比月考增加了70-80%,平行班及格人数由几人上升至20余人。
四、对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作参考和比较,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养成,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走出了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知识、枯燥无味的误区。学生的语言表达、知识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必须自觉地了解和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完成学案;课堂上必须主动积极参与或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参照自己所学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后必须自觉练习以巩固所学。无论怎样,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于教学实践,离不开不断的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我想,只要坚持,我们一定会走探索到一个科学的且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