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巳:学科整合,点亮语文课堂的精彩
学科整合,点亮语文课堂的精彩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晓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推进,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那就是课程整合。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如一些实验区在初中阶段设计了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
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个老师围绕自己所教的分科学科,将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知识适当穿插讲解一点,以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我们称之为学科渗透;另一种是一节课由涉及到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老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们称之为学科整合。
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语文学科既不会与其他学科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又要与其他学科渗透、整合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我们学习、传播母语的媒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将极大地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和进一步接受教育,同时,学生将来无论从事那行那业,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做好工作,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 由此看来,语文不仅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还是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基础,乃至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实际上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了,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与其它学科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本的字、词、句、段的学习和理解,还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无所不包,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语文角度解决问题,这就决定了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或与其它学科进行学科整合。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课堂学科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语文老师随时可将课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三言两语向学生简介以达到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而当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化主题时,采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更为恰当。但需注意的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帮助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并非作为教学任务来实现。
三、学科整合点亮语文课堂的精彩
课文《伟大的悲剧》一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悲剧性的故事。斯科特探险队虽然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但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光辉,体现着为祖国和梦想的责任感和尽力而为至死方休的献身精神,以及强烈的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以充满激情的文字描述了探险队员与恶劣天气搏斗的经过和壮烈牺牲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探险队员的钦佩和崇敬之情。七年级学生的心目中,探险活动充满了神秘、刺激和无穷的乐趣,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对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知之甚少,对探险的有关知识接触较少,因此对文本所体现的人物精神、人生意义、生命的价值较难深入理解。为突破这一瓶颈,笔者就曾采用了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花七八分钟由地理老师讲述南极洲自然地理概况:播放南极自然地理环境的视频,讲述南极洲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恶劣的气候条件,为更好地理解斯科特一行面临的艰难困苦和不断与自然抗争的伟大精神创设的情境。
接下来语文老师围绕以下五个问题开展语文教学:
1.你知道这篇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吗?请用一句话概括。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或段落,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完此文,你的眼前展现出了哪些画面?请用描述性的语言说给同学们听。
要求:说的时候这样的句式:“读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我仿佛看到 ”。
4.同样是探险南极,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什么要充满激情地给失败的斯科特作传?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一谈你的看法。
5.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别样意境,尤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点亮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第一、两个教师共同上一节课的形式,打破了一节课一个老师上的常规,新颖,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又给学生语文真实之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平时寡言少语的学生也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激起了学生探究斯科特一行命运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能够十分主动地参与其中,课后纷纷寻找有关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的书籍来看,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
第三、地理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了探险队员与恶劣天气搏斗的艰难,深化了对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理解,对“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来给人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从教二十年,与语文学科相伴,成了老朋友。随着各阶段教材的改写,不同教法和学法推陈出新,追求创新、构建高效优质课堂成了每一位老师的目标,自己也不例外。而一次不经意的学科整合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堂之外的别样意境,尤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点亮了语文课堂的精彩。
让学科整合成为点亮语文课堂精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