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例析初中历史教师教材研读能力培养策略 ——以《冷战》为例 张晓巳

    例析初中历史教师教材研读能力培养策略

    ——以《冷战》为例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晓巳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随后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地进行“双减”落实检查。“双减”直接限制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就向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减轻作业布置,从而才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然而纵观我县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照本宣科式讲授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够造成的。那么如何提升历史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为例,就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教师教材研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在很多历史教师心目中,教材仅指课本,而我认为这里的教材应为广义的教材,应该包含课本、地图册、练习册、填充图册和教师教学用书等,而不是仅仅指课本。教材为教师备课、上课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研读教材指在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去分析研究,去“琢磨揣摩,问个究竞,透彻理解”,从而领会教材的内涵,吃透教材。即:把握教材内容的实质,提炼教材的重、难点,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读教材时,要勤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本课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它为什么要这样呈现,我根据教材内容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的活动有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一、研读课标,明确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要吃透教材得先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在整体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的总要求的基础上,再明确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每一节课、每一幅图中蕴涵的教学因素都发掘出来,不陷入照本宣科的陷阱,从而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组织教材达成目标。关于《冷战》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相较于“2011年版”“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要求,让我们更加明确知道课程标准在此课对掌握“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等冷战表现事例的相关史实要求、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认识上的要求。

    二、研读教参,领会编写意图

    教材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编写者对课标的深刻理解,教师教学用书对编者的编写意图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参考意见。因此重视和利用教师教学用书,充分发挥其参考作用,能让我们历史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统编版教师教学用书主要在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部分阐述了编写的意图,通过对其认真的研读,可以让我们反省前面对课标的解读是否正确、到位,并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要突破的重难点。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冷战》一课内容,我们容量梳理出本课“因为什么原因、有哪些表现、形成了怎样的局面”的脉络体系。

    三、研读课本,领会其内涵

    课本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我认为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从略看到细看把课本读懂、读透。(1)浏览文本,整体感知。通过翻看课文子目录对文本整体感知。(2)细读文本,吃透教材。对每课内容至少读两遍,做到边读边划、适当批注,并思考:本课的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讲明了哪些问题?知识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在哪里?从而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3)梳理脉络,形成体系。梳理文本知识脉络,形成文本知识框架体系。《冷战》一课课本内容用“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三个目录呈现;“冷战的发生”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1)冷战的概念,(2)冷战的原因,(3)杜鲁门主义,(4)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主要讲了冷战的产物的形成过程;“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主要讲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见右图),还可以用时间轴来梳理冷战的形成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此处强调,不是让历史老师们去抄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而是在研读的基础上提炼出能指导我们教学的目标。在综合以上学习基础上提出本课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冷战;(2)知道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3)能概述冷战的形成过程,并能理解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其中冷战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理解冷战的影响是难点。再提炼出引导学生自学学习的问题:(1)何谓冷战?(2)冷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冷战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影响?

    四、研读心理,找准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习者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我们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着力地拉近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恰当的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考量,《冷战》一课由学生所熟知的“战争”一词入手,问“关于战争,你立即想到什么?”,随后出示政治漫画《回归原始》(英,迈克尔·卡明斯,1953年),引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冷战”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结合历史学科教育特点,将本课教学内容整理成四个板块“硝烟再起——原因”“针锋相对——过程”“恐怖平衡——评价”“知往鉴今——思辨”引领学生学习。冷战含义,我们可用问题“你从课本概念表述中获得哪些信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什么叫冷战吗”来引导学习。冷战原因,我们可补充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合作探究“冷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所述原因的理解和掌握。冷战过程,我们可让学生据提示“冷战信号、冷战开始、重要步骤、冷战的产物、冷战对峙(北约的成立、华约的成立)”画时间轴图,落实重点内容的掌握。冷战影响,我们可出示美苏对抗事例图文材料,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结合所学,分析冷战的影响(注重多角度,如: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整体与局部/政、经、军、外交、科技/积极和消极/现在与未来等)。最后再链接中美贸易战、美国制裁华为等时政热点,思考我们从这段历史获得什么启示,从而深化历史育人功能。

    研读教材,才能正确“解读文本”,做到“活用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愿我们的历史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材研读能力!

     

     


    点击次数:1  发布日期:2024/4/25 9:48:55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