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 四川省平昌中学 何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如:坚持写日记,写周记等。总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学。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适合自学,容易自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通过知识迁移,培养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例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的《浣溪沙》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自庇一身青箬笠,B、西塞山前白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鳜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要求学生理清苏词的顺序。苏词是对张词的改写,用的词牌名是“浣溪沙”,共六句,其中有三句与张词相同,有两句与张词相近,对照张词,这五句的顺序基本上可以排列出来。但还剩一句,无法安插,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揣摩。从内容上看,这句写的是背景,应在前面交待,可以断定属上阙;再从形式上看,学生学过用“浣溪沙”词牌填的词,应知道“浣溪沙”上阙是三个七字句,这句放在上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从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视觉是由上而下的,景物顺序应是山、鹭、洲、帆、水、鱼;另外,这句与“西塞山前白鹭飞”对偶,可以确定,它应该放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迁移,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苏词的顺序,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四、激发想象空间,挖掘创造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一)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是发展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教给观察方法,又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如指导观察蜜蜂,可以想到蜜蜂勤劳、无私奉献的特点,由此还可以想到勤劳、无私奉献的人民用智慧的双手进行现代化建设……
(二)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想象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意象。如教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老师进一步问“如果请你为哈尔威船长立碑撰文,你会写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哈尔威船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平安送给别人!”有的说“您和日月同光,您与海洋长存!”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情景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文改写成现代散文等,都可以作为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培养想象,挖掘创新的好方法。
(三)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习作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过《我们家的男子汉》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男子汉,并描绘20年后的蓝图……此外还可以通过故事改编、续写、扩写、科幻作文等等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挖掘他们创造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