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任志远:在阅读中彰显个性——初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

    在阅读中彰显个性——初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
    ◎ 贵州省石阡县文博中学 任志远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之美,努力创设较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能有感而发,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阅读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一个自由、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阅读,摆脱“阅读——求知——考高分”的误区,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发现文本之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经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的选择: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应选择一些浅近的文本。所谓浅,即内容浅显,学生容易读懂;近:即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读懂文本,从而获得知识,取得成功,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选择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诗歌等。
    2、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阅读文本是学生走近文本的一种具体的方式,也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一个过程,因此阅读形式的选择,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尤为关键,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取得不一样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我引导学生学习《三峡》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阅读教学法,在我教学的两个班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是文言文,在第一个班我利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篇,进而理解课文。但在下课时,问及三峡山、水有何特点时,学生只能机械的回答,缺乏主见,没有个性;于是第二节课换班教学,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听音乐《长江之歌》导入——配乐朗诵,¬欣赏文本音乐美——观看三峡风光图,触景想象——理解文本”的模式教学,课后学生完全能够自己总结出《三峡》山、水的特点,并能举一反三,效果甚好。因此我认为阅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结合文本,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美的音乐,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学生在阅读中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体现。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探究:
    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文本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读者能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通过对话,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记得有一次,在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是,我就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 在文中找出描述作者时间匆匆流走的句子? 2、面对时间的流走,作者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了便于读者走进文本,初步体会作者面对时间流走的那种郁闷、无奈的心情。第二个问题是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引起共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联系生活、超越文本:
    阅读还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要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说真话、诉真情。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都是要求学生要能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阅读,会阅读,能积累,会运用,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点击次数:36  发布日期:2013/12/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