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李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 四川省平昌中学 李 华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及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从多方面做了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语文水平。
    一、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融入情感,赏识学生的素质
    研究探讨,传授新课,保持兴趣如果说导入时的兴趣是启发思维的兴奋剂,那么讲课中兴趣的保持则是掌握知识的催化剂。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①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风不同、格调迥异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情感充沛地朗读,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进入境界。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要把作者热爱祖国,甘心献身祖国,生生死死和祖国在一起的崇高情怀朗诵出来。对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积累。②用不同形式讲出感情。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深思熟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中。讲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用问题引向深入,用演讲比赛、辩论、朗诵等形式,用表演体会人物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不减,做到“课已进行,兴趣正浓”。在讲课中,教师要适时用问题设卡,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教学《七根火柴》,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映衬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不是卢进勇?为什么作者花许多笔墨写卢进勇?等等。学生与老师一起积极思考,在思考讨论中,他们自然而然会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映衬手法。
    二、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把方法教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法。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文中选职四件典型事件,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了“添改讲义”这件事,总结出过样一条方法:概括事件,划出用得好的字句,说说为什么;学生们按照这个方法学习了以下三件事。再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讲了“盼于勒”,“赞于勒”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方法,即,概括情节,划出描写神态、语言、心理的词句,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们运用这个方法,学习了“遇于助”,“躲于勒”两部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我们总结常用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叙文要把握叙述的顺序、人称、线索、事件和中心等;说明文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就要弄清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这些方法使学生发生了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感到学习原来也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
    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课内教学,老师应分清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的教学,在紧张的重点内容教学上应充分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以轻松活泼的非重点内容调节、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一节课丰富又多彩.我在上《失街亭》时,我特意花一节课让学生观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这一片段,在对人物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重点诸葛亮与马谡的形象特点也有了初步认识,老师略加指点,学生基本上也就能掌握,备课过程中我就想:这么经典的文章难道就这样机械地分析形象特点吗?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自己指导过学生参加市区级辩论赛的理论和经验,将这节课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完成,当时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不是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之重要不言自明,为何诸葛亮却如此大意,失街亭谁之过?在辩论之前我先将有关的辩论赛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课堂混乱,正方为马谡之过,反方为诸葛亮之过,先由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学生按自愿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开始后,正方就先声夺人提出了马谡的军令状以及他的“三笑”,说明他狂妄自大,骄兵必败.反方认为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却未能有效地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可见错在诸葛亮。反方甚至有学生举出了马谡在七擒孟获时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以及他的反间计,说明马谡确有其过人之处,因此错不在诸葛亮。本以为一节课就能完成,可却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发现他们在课余时间还在争论不休,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为什么魏书生的“课堂激趣十二法”会广受学生的喜爱。这节辩论课使我从更深层面上进一步体会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当然,课前给学生念一篇美文、一首诗或一次有针对性的讨论,都会溅起一串串爱的火花,长久地荡漾在学生的心中.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能就此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就等于将自律的魔棒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欲罢不能,孜孜不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大家知道,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语文课程改革高举生活的大旗,使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之中,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外面有美丽的风光向他们招手。一次郊游,即可放松心情又可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一次精彩的诗文朗诵赛,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现才华。可见,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趣味盎然妙趣横生的,从为兴趣创造契机到对兴趣的小心呵护,变着法儿让学生感兴趣,以兴趣务语文,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不待教而自学”的效果。教学园地里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就是:师生一同进入特定情境,一同面对困难,一同越过障碍,一同欣赏美景。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吸引学生们的目光。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3/12/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