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 郑心合

                               浅谈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

                                   ◎    安徽省亳州市第七中学   郑心合

       摘   要: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建构高效课堂展开论述。从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到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再到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笔者对高效课堂建构的策略认识,以此与大家进行研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以人为本;兴趣;多媒体;教学情境;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化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已成为这个“舞台”剧目发展的必然,建构高效课堂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呢?又该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呢?“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切尊重的起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开始。怎样做才算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了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探寻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少到知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能力上,从不能操作到能操作,从因循守旧到不断创新。学校教育的大计就是要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要为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是狭隘地理解为多考几个“重点”的学生。我国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整天只围着少数优等生抓教学,而忽视“沉默的大多数”。在教学中,教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一切的学生出发,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充分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资源。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

       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源于师生高效的互动交流,这一结果,主要来自课堂教学的过程。因此,要想使课堂教学高效,就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重建,进行优化。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环节。精彩的导入虽然仅有几句话或几分钟,但它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戏曲的引子,评书的“帽”,能有效制造悬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分类》一节内容时,笔者用“包子、饺子、馒头、汤圆和面条”等食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从而导入课题。牢牢抓住学生“喜新奇、好热闹”的心理特征,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将对生活的好奇转化成探究的欲望。导入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2.巧妙提问,提高师生交流的实效。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诱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能使学生进行回忆、对比、综合和概括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通过善问、巧问,能让学生凭借“问点”,发现疑点,从而使思维顺着坡度攀升,随着提问,学生思维的深度逐步加强,以“解问”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考引向发散或引向集中,或引向建构,或引向直观。同时,教师科学的提问,还能有效定位自己组织者、导航者、激励者的角色,能够有效建立起和谐的课堂秩序,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搭建提问的技巧平台,突出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握提问的时机、方式等。使知识要点被各个击破,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峰回路转或柳暗花明。这才是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成。

       3.合理运用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只有学生对教学活动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以至于对事物的认识进入新的境界。而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具体的现象和情境更感兴趣。所以,要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有“意味”的教学情境。

       3.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而应用多媒体则可以创设直观性很强的,具有独特教学效果的,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尤其是视频资源、动画资源和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社会行为》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用四段视点,展示真实的、动态的生活场景,达到科学导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降低难度,诱惑思考和拓宽视野等满意的好效果。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的资源日趋丰富,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是高效课堂建构的需要,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3.2.科学设计实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夸美纽斯在论述科学教育时提出: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学生的各种感官跟前,可以使知识一经获得,便永远得以记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很好地揭示生物现象的本质,探究生物界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通道”一部分内容时,我们用萝卜条的“吸水”和“失水”的小实验,直观地揭示了发生在“微观世界”里的奥秘。

    在用实验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这样才能增强直观效果。所以,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实验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大规格、大尺寸的实验器材,并注意各器材的放置位置,让学生能看到实验方法和过程,效果才能更好。

       4.进行有效作业练习必不可少。

       作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有效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同时,它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延伸。有效的作业训练,是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故而,是高效课堂所不可缺少的。但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显得轻薄草率。在练习题设计时,随意性较大,让学生机械地重复,费时费力,而练习效果差。劳神费力,事倍功半。因此,科学设计作业练习,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摆正学与练的关系,做到精练、巧练,达到举“一”反“三”,甚至反“十”的效果。成功的作业设计既能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又能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让每个学生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一种推助“成长”的过程,这是高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又必须强化的环节。

       三、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如何完成减负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必须认真地反思过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高效课堂所需的支撑。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而,他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模式。对于高效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师的不断成长中发展起来的。所以,笔者认为,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对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重要的环节,是高效课堂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师的反思,可从自己的成功之处入手,达成有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完善,推陈出新,逐渐垫高自己“基础”。当然,也可以从“失”处进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今天的失误,也可能是明天高效课堂少走弯路的警示牌。教学反思,还可以从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灵感、师生交流中的“火花”说起,或方法改进,或内容发现,或即时顿悟,或沉甸甸的收获。静心沉思,不断扬长避短,虽然说“没有最好”,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教学是有规律的,发现并用好他们,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有方法的,找到并能创新地运用,是我们课堂不断提高的加速器;师生交流互动是有“秘笈”的,把握机遇,我们能很快成为“高手”。积极地,科学地反思,是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知识的更新在加速,信息的传递呈爆炸式疯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M].山东文艺出版社,济南.20103.

    [2]孔凡哲 . 《上好课有效技能》[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 20095.

    [3]王宝圣.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J]. 生物学教学,20104),P9


    点击次数:111  发布日期:2023/4/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