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行为的探讨 申慧玲

                                 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行为的探讨

                                         ◎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申慧玲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诚然,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关注、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地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行为,抛弃无效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如何增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迅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大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地说,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无特别进步或明显的发展潜力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之后收获甚微,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仍属无效或低效教学。同样,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具体地讲,物理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观念和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在物理学习中培养起有效地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中可看出物理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也正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列举一下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例如,课的引入由教师直接讲述,让学生默写或背诵有关概念、规律、公式,课一开始就死气沉沉,缺乏生气。有些教师即使用实验引入新课,其目的只是为了引入下面的教学话题,忽视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和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信息的提取、分析,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另外,有些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个人不同的观点,长此下去同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习题教学中照搬照抄公式、教学生套用解题模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的、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教学教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有效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初中阶段对“功率”概念的学习,可以同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类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在一章的教学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组成知识网络。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将一章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以某一线索为主,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鱼”,缺少了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的体验,即“渔”,学生要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进行转化和整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23/4/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