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赵琳芳
浅论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车拉九年制学校 赵琳芳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在动荡的时代却散发着夺目的光彩,清丽高雅、委婉含蓄的词风,被后世称为“婉约派”。在她的词中不难看出,她将自已不同时期的内心感悟自然地融入词中,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本文以李清照词中塑造的形象美来更深了解其词风。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形象美
李清照才华横溢,于诗、书、文、赋、画、词、金石无所不精, 李清照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特别是其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1、前后时期不同形象所形成的词风
1.1前期清丽典雅的词风
1.1.1天真活泼、情窦初开的聪慧少女
李清照生长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博学多才的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在她早年的词中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塑造了天真活泼、情窦初开的聪慧少女形象,多写其悠闲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其词作绰约轻倩,自然妩媚。
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极其传神,寥寥几笔将爱好自然、惜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自然的清词真语,看似浅到极处,细品却韵味十足。
更能表现李清照少女时期是《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青梅嗅”一连串动作,把一个情窦初开、天真活波的少女形象写的栩栩如生,寥寥数语就描绘出清丽自然的语境,表现出极强功底和艺术魅力。
1.1.2婉约大胆、感情细腻的多情少妇
李清照18岁与吏部尚书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志同道合,相亲相爱。但聚少离多也李清照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清丽自然,抒发了词人对丈夫浓厚的情谊,吐露出不忍离别的相思之情。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等都融入了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坦率真挚、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之态。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内心真挚、纯真而又无措难解的相思,全都表现在每句词中,可见词人与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
1.2后期由清丽淡雅向沉郁哀痛词风的转变
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靖康之乱”,以致遭受了国破家亡,生死离别的磨难。可以说李清照的的后半生,充满了血与泪,颠沛流离,病痛孤苦,漂泊失所,惨遭诬陷,而无儿无女的李清照必须一人承受这灭顶之灾。所以在其写作风格上大多表现孤独寂寞、沉郁悲苦、多愁善感的情怀,在词中塑造的孤独寂寞、无依无靠的老妇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2、高超的艺术魅力
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如火纯情的境界,这既加深了形象美,也更加突出了清丽含蓄的婉约词风。
2.1婉中见直,柔中有刚
李清照的词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得益于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创造了既婉约又豪放、刚柔相济的“易安体”,这在艺术上增强了清丽含蓄的词风本色,使其词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内容越加深厚深邃,成为屹立在词坛上的一株奇葩【2】。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正是如此,最有代表性的应属《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正是从自已的亲身经历,将一个女子的豪迈志气融入到她的才智中,再提升到一个让人不觉感慨的程度。
2.3独特的词创技艺
这使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极富表现力。 《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受到许多人的关注,这句把怀思的少妇与黄花相比“瘦”,让内容更加的新奇,读者仿佛能看到比秋风里的黄花更瘦的女子形象一下蹦入脑海,这句也成了思妇最好的代名词。词人写落花是“拥红堆雪”,写牛郎织女相逢是“星桥鹊架”,写深秋是“红稀香少”,写花柳是“宠柳娇花”,都有自已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正是这些词句的出现,体现了李清照的审美素养,以及情深意挚,婉美清丽的创作风格,使得塑造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而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都表现在“愁”字上,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的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称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集大成者。她的词作中,各式各样的“愁”也塑造出了不同的形象美。如《点绛唇》“柔肠一寸愁千缕”,满怀愁绪像春蚕吐丝一样缠绵纷乱;《凤凰台上忆吹箫》“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旧愁上更加新愁,犹如“楼前流水”一样流不尽,淌不完;《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一剪梅》“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词人眼中“愁”已经不能表达自已的苦闷孤寂之感,还有《蝶恋花》“独抱浓愁无好梦”,《行香子》“正人间天上愁浓”中的“愁”都用的恰到好处,形象饱满,十分精巧,即使通篇都没有“愁”字,表现出来的情感都和“愁”有异曲同工之妙【4】。李清照以其独特的意境,独特的视角,用“愁”代表了不同的形象人物,可以是思妇,是怨妇,是老妇,抒发了自已的情感,,这种艺术感染了和穿透力可谓登峰造极。
李清照以其过人的才情,在后世被推崇为抒情之圣手,婉约之宗主的典范,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作为婉约之宗主,清丽含蓄的词风使其奠定了在文坛不衰的地位。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在她的词中刻画了不同的女性角色,这也是李清照一生的写照,是对生活、对人生、对文学、对艺术的写照。在给后人留下文学瑰宝的同时,也使后人看到女性词的美,对后世词,特别是女性文学创作作了榜样,使其对词的研究一直不断。
参考文献:
[1]陈琳.李清照对传统女性主体精神与文学的超越[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朱靖华.论李清照词与苏东坡的影响-兼论“易安体”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