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历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讨 ——浅谈“知人论世”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举措 高云云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历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讨
——浅谈“知人论世”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举措
◎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三中学 高云云
摘要:初中语文和历史都属于人文学科,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互交贯通。于历史发展中窥见语文的兴衰,在语文的铺垫下,历史不断再现新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课本中的知识相互关联。通过与历史学科的深度融合,学生学习初中古诗文,寻求到了“知人”与“论世”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进而与文人对话,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研读最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探讨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历史;初中语文古诗词;学科融合;知人论世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与历史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一)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紧跟时代要求步伐
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考核评价、素质拓展提升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同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和历史,不难发现:历史发展伴随着语文的兴衰、语文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让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堂灌底”的模式,采用微课、学科融合创新教学设计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前有所知,有所不知;在课堂上能释疑,能鉴赏;在课后可灵活复习,灵活运用。
(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初中古诗文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一大难点,一方面古诗词多是文人墨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另一方面古诗词在行文用词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知人论世”法是由我国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应用于教学领域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诗歌鉴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着教师的诗歌鉴赏教学。此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同时也是践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寻求“知人”与“论世”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与文人对话,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从而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在历史“中国古代史”的讲授中,适时引入古诗文的吟诵、讲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文学角度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进,感悟历史场景的壮阔,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识记史实的兴趣。同时,古诗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有效素材,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提升。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与历史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聆听先贤强音,敞开思维大门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些作品的思想内容本身就不好理解,学生很难想到其隐含的深意。合理切入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更能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另外,诗言志,作者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情感倾向注入其中,但由于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性格的原因,很多作品的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推敲一下了,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
例如,教师在教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的最后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时,可以让学生先温习七年级微课《如梦令》,再定性本节新课:“再遇乱世中的美神,细品柔郁中的豪情”。 通过(展示词人的人物插图)配文:词苑千载,一花娇艳,生逢乱世,巾帼豪情,今天让我们再遇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以“梦”挈领,品一品她柔郁中依然守候的那一抹豪情——《渔家傲》。唯美淑雅的照片,将历史中人物的身份美和才情美展现出来,再配上浓缩精炼的语言,既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让学生重温经典,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构建关联平台,提倡古今合韵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一些作品意境深远,往往采用多种手法含蓄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融入历史的精华,用“知人论世”法来考究作者最初的意愿,学生在此便可以初步理解文本内容,之后在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下,进一步体悟诗人当下的真情!
例如:教师在教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饮酒》时,可以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教师再次运用历史微课人物小传让学生了解陶渊明其人,陶渊明其事。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打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大门,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结合诗旁的注释理解诗意、悟出诗道。构建了文史的关联平台,让学生建立了文化自信,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教师在学生理解本诗歌后,设立“古今合韵”环节,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该得契合,进行《饮酒》改写,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让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得以提升。
教育时代化,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下的主旋律,特别需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历史深度融合是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时代教育前言,立足当下的核心素养培养出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古诗文的新一代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文体世界》“知人论世”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苏秋雨.
2、《人文之光》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龚明久 (湖南省涟源市伏口镇中心学校长塘联校 湖南 涟源).
3、《学科空间》“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廖章龙.
4、《语文天地》“知人论世”理论如何融入中学古诗词鉴赏 ——花宜修.
5、《教育探索》“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 张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