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搭建初中文言文学习之津梁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文为例 闫 彬

    搭建初中文言文学习之津梁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文为例

                               ◎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闫  彬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这充分说明学好文言文十分重要,但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搭建文言文学习的津梁,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合贯通

    一、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因声求气”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无须) 言说的神韵”(朱自清语)。要读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文章所蕴藏着的意义,“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 物之心相会”(钱理群语)。

     例如,《愚公移山》是一篇以人物对话和散句为主的寓言类文言文,通过多读熟读,以诵读训练为主线设计教学,可以安排这样几个环节: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二读,读出语气轻重缓急;三读,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四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之,就是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或是范读、领读,或是指导、评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进而理解句子、段落和文章的意思,理解人物及文章主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仔细理会

    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曾谈及阅读文章的方法,他说:“读过一篇文章或一部书,要能够用极扼要的话,把这篇文章或这部书的主旨、精神或特点说出来,这才是真有体会。”这一过程,就是“仔细理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靠听教师讲授或看参考书,把课文主旨和情感讲得头头是道,但对于文中的重难点词语和句子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无法真正将文章主旨与文中的词句联系起来,那就不是“仔细理会”,而是朱熹所说的“空言无实,不济事”。想要学生对文言文“仔细理会”,教师不仅要分析文章主旨,而且要教给学生梳理、解读作品的方法,如词义、句法的分析,文脉的把握,工具书的运用等。尤其是教给学生基础的词句知识,让学生一看到某个词、某一句式,马上就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课文,这才是一种“立体的懂”。

     例如,教学《周亚夫军细柳》时,可以文本阅读为核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融入学习方法的梳理,根据解读内容的需要穿插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对于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可以教学生根据语境推敲字义,抓住最基本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内容引申。如“军”字: ①驻扎(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②军队(军中不得驱驰);也可以结合语法结构推敲,①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前面主语是刘礼,“军霸上”承前省略,军就是动词。)②军中不得驱驰(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军是名词。)

    三、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指将学到的各方面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学生在因声求气、仔细理会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进而获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

    例如,教学《孟子三章》时,学生在因声求气、仔细理会后,通过阅读经典作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刻体会孟子的政治主张,让学生从中感受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进而获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

    因声求气、仔细理会和融会贯通,分别从读、解、用的角度,为学生搭建文言文学习的津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语言不断积累演变的历史。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蕴藏着我国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民族精神密码,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寻求方法,学用结合,让学生不再畏惧学习文言文,让这些曾经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文字焕发时代的生机。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点击次数:201  发布日期:2023/3/1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