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刍议“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成功之路 肖天柱

    刍议“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成功之路

    ◎   海南省农垦中学     肖天柱

    组织“名师工作室”,开展“师—师互动”以此作为培养优秀骨干教师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以名师指导加众师切磋共进的方式来带动骨干教师,共谋专业化发展,从其中又升华出一些名师,以此作为辐射源将活动扩而大之,不断延续下去,基础教育教师团队整体质量的提高将大有可观,教育均衡问题关键就在教师团队整体质量的优化上。这种活动形式上海已实践多年,各省市陆续有所跟进,实践中有绩效也有些问题。怎样有效地利用这种形式,值得研讨。思考之余,觉得以下一些问题有实质性意义,努力践行认真落实后,理应在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活动中获得可观的成效。这些问题,目前未参加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教师也可以参考。

     一、形成并持续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工作多年的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执教经验,但不能满足于这些已有的经验。过去许多教师善于教育教学业务操作而理论贫乏,致使自己陷入高原现象而难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支撑经验,使之具有深刻性、规律性和较宽泛的指导性。

     教书多年,教师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领悟,有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特定想法,但相对零散、浅表、模糊,必须使这些想法系统起来、深刻起来,使其中蕴含的教育性实质因素清晰起来。这些整合后的想法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规范、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育人质量,交流出去,也可供别人作更有价值的参考。

     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逐渐生成后,要有意识地去研究它,明确它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吻合度。教育规律对执教者是一种外力制约,认知规律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动程序,执教者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必须与它们吻合。规律是隐性存在的,也是我们认知不全的,所以还要不断地去发现,以丰富自己的认知,用更多的规律性认知和元认知来约束自己,使自己自觉遵循,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代圣人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认知能力和自律能力又进步了,应该不要再等到七十来岁了。)

     基于规律性认知面的拓展而导致行为和效益的优化,这也是创新。专业化发展中逐步实现认知的“点”“片”整合,这叫一定程度的系统化。“萌生—研究-系统化”,这是一个研究过程,经历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如果从研究内容的范畴来说,应当是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核心素养”所涵盖的五大方面的内容之能力养成的研究。(见下图)

                   JCJY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图   设计者:肖天柱

    这样,才能自我超越,才能有智慧的眼睛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言人之所未言,实现内行看门道,在观课、议课、钻研教材和课标、讨论学法和教法、开展并推动教研活动等方面才能有高度、有质量,才能有专业方面的学术造诣,才能生成教学品牌和自己的一套有个性色彩的教育教学理论,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切磋共进的小团队,它不仅要让成员优质化、高专业水平化,甚至希望有的成员能在学科教学上创出“教学流派”。已有的教学流派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于漪的情感教学、魏书生的民主教学等等就各自独树一帜,广为人知。没有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和相应的研究,这个小团队就不能有所作为,甚至会名存实亡。

    二、教育教学思想形成的途径

    (一)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教育教学历程中,对自己满意的工作细节行为和自己所欣赏的学习片断情景、同仁关于“心得”的点滴言谈等等,留心其中所流露或蕴含的教育教学思想信息,广采博收,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重视问题意识的养成。随视听所及,对有一定内涵的现象多画几个问号,导入深层结构思维,探求其诸多实质因素。比如,有人写书,名为《班主任兵法》。是对付敌人?对方是我们必需用克敌制胜的方式去对付的人?正确的看法和问题的提法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简单的一个名称也可以引发思考。

    类似的问题、现象和上级的要求,皆可引发深思,如:

    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化为轻松自由(《中国青年报》2015.1.7文章标题)

    京剧进课堂 / 交谊舞进学校(上级要求)

    知识“够用”就行,不要引领学生作求取知识的“加速跑”。(上级2015年工作指导思想内容的点滴)

    选课走班(当前全国推广的教学制度改革样板)

    翻转课堂(或称翻转教学,当前课改热议的话题)

    ………………

    教育教学中日常所见所闻的问题和现象多得很,不胜枚举,皆应进入我们的深入思考之中。

    (三)积累与整合,归纳与演绎。经常自觉地注意点滴积累,分类整合,归纳提升,演绎探新,自有教育教学思想的新斩获。基于现有理论,经自己研究和实践验证,从而信服,可将其融纳,甚至加以拓展丰富,让其迁移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并且存入自己的理论储备。但要注意,不能唯“新”唯“异”,盲目照搬,无鉴别地去照猫画虎,不能鄙弃中华优秀教育传统而唯“新”是从,唯“外”是从。比如,课程改革伊始,有的人出版一些厚厚一本的名为教育理念“解读”之类的书,根本不提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这就不好。

    再看看我国的教育思想遗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讲得清清楚楚。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教学基本原理一语破的,中肯深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前者为教育的三个道德标准,是“大学”教育(古时指年满十六岁以上的成年人教育)的三个纲领,后者是人的成长、发展、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与程序,是八个条目。“三纲八目”说得非常到位。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传统中关于教与学、伦理道德、为师之道等等精妙的经典言论,美不胜收,不胜枚举,这是在前此两千五百年左右就有的中华瑰宝。对此,一些人从不言及,却努力去发文章或著书,反复谈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如何去开展教育活动,反复引用国外几个与教育工作有关的人的说法,用来为大家“启蒙“,好像中国人从来不知道这些事情似的。其实他们视为瑰宝反复引用以彰显学问的那些说法,其中许多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早已说得清清楚楚的。研究教育问题,也要有民族自信,但教育体制、教学形式以及某些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等的传承,要有时代性的抉择。吸收国际中有用的东西,我们从不拒绝,但要认真鉴别和考虑本土实际。“拿来主义”要会科学地运用。

    (四)课题驱动。做课题研究,必然要阅读和研习相关理论,收集、参阅许多相关资料和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深层结构思维,与同仁协作共研、交流互动。这过程中必然能产生某些自己的新想法,可引发自己新教育教学思想的萌生,可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丰富化、系统化产生积极作用。课题研究的结果,使自己原来对规律的认知和运用得到确认、丰富或调整,增加认知和践行的科学性、效益性。

    三、提炼教育教学思想的几个关注点

    (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的研习。我们必须攀着巨人的肩膀前进,不能对传统全盘否定,踏着废墟前进。从春秋战国至近代,两千多年,教育理论的建树有辉煌的成就,对规律性、实质性的问题有全面深刻的极富创意的发掘,且从春秋战国以来,汉唐、宋元明清,各时段均有拓展与深化。有的问题,当今学者没有一个人比他们讲得更透彻的。例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现今中外人士谈启发式教学,无一人能过其右。这一类精辟见解,儒家、墨家及我国古代其他学者的著述中美不胜收。

    事实上中华传统优秀教育理论的传承一直非常深广,而今有些专家和教育界人士予以轻视,是一种悖谬现象。我们可以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例如:

    孔子要求“克己”(《论语·颜渊》),即加强自律,节制自己;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从立德育人、加强思想修养的角度来说 ,现在要求帮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要求对人要能理解、包容,“三严三实”教育中要求“严以修身”“严以律己”,都是对上述观念的继承。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说的《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教科书”,但我们经常说类似的话“不唯上,不唯书”,前后观念是一致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我们天天从上到下都在说“尊师重教”,古今说法如出一辙。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我们现在说向先进人物学习,向模范学习,只把古代圣人说的话重复了一半,后半句的深刻理念没有表述出来。

    这里,我们没有涉及教学形式(或说教学制度)问题。理论(含指导思想)反映的是事物和现象深层结构的属性,有稳定性,不易改变,可以传承,而且一直有强力指导作用。形式因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比如我国农业社会的私塾,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师生一对一,发展到工业社会,变为由夸美纽斯创行的班级教学制,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变为慕课式的线上公开教学和应对高考改革的选课走班教学。但无论怎么变化,形式永远是为践行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服务的,践行得有显效的形式才是好形式。必要的教学形式改革是重要的,应积极投入,认真进行探索。

    2001年启动课程改革之后,延续多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教育理论传统不予问津,只有极少数人仍予以关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一套总名为《中国教育的思想遗产》的书(郭齐家著),从春秋战国到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分时段成册,共四本,可资 学习。从教师研习我国优秀教育理论遗产的角度来说,《学记》、《大学》、《中庸》这三篇珍品文章理应全文精读。《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系统总结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体系完整的极珍贵的著作。《大学》集中论述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除论述了重要的哲学观点外,也论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

    (二)有鉴别地研习和践行国外新教育理念。国外先进理念和做法,我们向来是重视和认真学习的,早就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为中用”等说法,鲁迅早就讲过“拿来主义”这一问题。陶行知先生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代表约翰·杜威那里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回本土作了有创新的高效实践,办了晓庄学校等,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猜想他的“陶行知”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认识来的。近几年,大家涉外学习的面也很宽,诸如布鲁纳、布卢姆、赞可夫、巴班斯基、斯腾伯格、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等等名字经常被提及。问题是学什么?

    现在一些国外有关人士的某些说法,有的新见于书、文,有的是他们正在践行初见成效(或未见成效)的,有的是新有此说,他们自己也未见践行或有争议的。我们要有鉴别地学,不能新见一个说法就拿回来付诸实践,奉为圭臬,要考察其在他们本土已被印证的程度,考虑我们本土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等情况,研究其说法的科学含量,然后有选择地慎重试行。这是对我们民族一代人基础教育负责的应有之义。

     

    点击次数:161  发布日期:2023/3/1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