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从当前中国教育模式的弊端中探讨教学工作者的宗旨 王丽芳

    从当前中国教育模式的弊端中探讨教学工作者的宗旨

    ◎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滦平六中    王丽芳

    一、所提问题的大背景

    目前中国的发展到了快速增长期,快速增长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压力。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我们所教育的孩子应该有大局观,应该具备人文主义情怀。国家发展需要人,人的培养需要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中国国力的提高,就应该从中国的教育抓起。

    二、让我们剖析一下当下中国的教育模式

    时至今日,我们的学校基本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分数至上、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还浸泡在无边无涯的题海之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依然是学校教育的普遍写照。我们依然相信,学海就是苦海,愉快就是放纵。中国中小学生的在学校学习时间(早晚自习共11小时)之长、其他方面涉及之少,人格发展之片面,许多指标都在创造着世界之最。应试教育用层层考试的办法,选拔出一小批“优胜者”,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打击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乃至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丧失探索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阶段,发展出了一些显著特点。
      其一是课程的难度、深度已成为各国之最。在普遍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不断加深学科知识的难度,致使我国中小学教材难度偏深,高于发达国家已经众所周知。这一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已经开始脱离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考虑到我国实行全国统编教材,这种难度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可适性可想而知。调查显示,由于中小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偏高、偏难、偏深,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被认为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是学校制度和异乎寻常的教育竞争。重点学校制度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在许多县,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具有升学率的县一中占用了全县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这种做法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制造了一大片“差校”、“弱校”,严重有违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由于这一制度,出现了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的异常现象,出现了高额收费的“高价生”、“择校生”。从而败坏了教育的内在品质和风气。分数标准正在为金钱标准模糊和取代。

    其三是形成所谓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方法,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现在,这种模式甚至已渗透到中学教学中。它是以磨灭学生的真情实感和人文性为代价的。
      使学生丧失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能力。这种教学导致了教育的人文内涵的缺失,削弱了教育“树人”、“育人”的作用--对人类教育退化的教学。当我们制造了许多做题高手的同时,却不得不化大量精力对在校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

    应试教育的现实明确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只重智育和分数,较为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学校行为,也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现实。中国公众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对青少年身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很多人认为这是由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决定的。但这种看法是似是而非的。然而,升学竞争却恶性发展,达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程度。造成这一病态,原因可能很多,如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独生子女家庭极高的教育期望等等。

    三、当今教育教学大方向——教育的宗旨、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新时期教育,在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好的这一问题上,并未建立新思维,这是足令我们惭愧和汗颜的。

    中国在发展,中国的教育不是世界最好的教育,教育要跟上进步的脚步,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适时务者为俊杰”,知道有国才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深刻的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教育,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教育前沿的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尤为凸显。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应在启迪人们思想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走在新时代的前沿,我认为教学的宗旨应追寻的是让中国人的心灵健康成长,在大千世界中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调整固有的思维,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胸怀,需要权衡眼前利弊和长远得失,需要高度的决断力;教育者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是所应追求最好具备的素质。

    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扭转当前教育教学模式,使思品教学凸显教学大方向上,提出以下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似乎是个打而不倒、不可战胜的怪物,“素质教育”只是一个新流行的工作口号。

    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核心观点就是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教育要现代化——不仅仅是理想,而是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

    教育现代化固然包括“硬件”(教育规模、经费、发展速度、培养能力、师资设备等等)的建设,但教育的现代性,本质上是由它的“软件”来说明的——即我们所塑造的孩子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是否全面发展,是否是“有血有肉的心灵”,而不是“机器能手”。
      所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
    教育要有实用性。由于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可以将实用性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这包括教育在结构、布局、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等各方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教育要具备科学性。教育科学探索人的身心成长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使学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强调和重视这样的目标:以人为中心,个性化的教育,重视人格养成、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学会学习,向终身教育的社会过渡,等等。教育现代化必然是一个教育逐渐科学化的过程。
       (3)教育价值要均衡: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两种价值之间保持平衡,防止经济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伤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要求。

    (4)教育发展水平要高。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民素质和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教育在规模、规格、质量、效益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更新和重建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教育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转化和对世界主流文明的融和吸收,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塑造现代化教育“软件”。这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工作者的应发挥的功能和所要完成的任务。
      
    这个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中国不仅是个教育大国,更应该朝着教育强国的方向发展。那时候,老师是真正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考试也不再是高置于学生头上,令他们时刻提心吊胆的悬剑,而只是老师检查学习效果的手段;到那时,身体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学校将是孩子们最乐意去的地方,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性,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想象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那时候,源自孔子的通才教育的理想将成为全民教育的现实;“活到老,学到老”的理想则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现实。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过时,每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得到他想接受的教育。  

    教育”,我们既是系铃人,也是解铃人!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23/3/1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