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刍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郝利平

    刍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郝利平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

    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语文应成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着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广阔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在内,绝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文化,继承并发扬先辈们对美的执著追求的棺神。中国古诗文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座语言文学的宝库,更是一座群英荟萃的博物馆,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震撼心灵的人格美。人格美属于社会美,它包括心灵美、行为美,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以此为表现中心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分量,|就是要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大都文质兼美,形式上或骈或散,亦庄亦谐,内容上或抒发抱负或讴歌情谊,或热爱自然山水或畅游虚灵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优秀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学生是游人,教师是导游。但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也是一道亮丽风景,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教师既是审美的组织者,又是审美的参与者。教师的形象、声音、行为、表情、肢体等既有助于教学审美活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二者相得益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音调,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变化,向学生传递作者的内心情感。一个有经验的语文老师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审美的浓厚情趣,并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近似于质朴的原始情感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就是教师激活学生深藏于心中的真、善、美。我们提倡审美教育就是要学生能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能区分美丑;做一个真真正正、诚实守信的人,做于民有利、于社会有功的事。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固有的美好情感,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审美教育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

    教育,与其说是驯化,不如说是对生命的爱的具体体现,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未来人生的关怀。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与命运等。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健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奠定了“精神的底子”,也树立了人类观照自身、批判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标准。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尤其是文学经典,集语言学、审美学和精神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采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还语文教肓人文性,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像力的语文学科自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22/11/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