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初探 曹旭霞
整本书阅读初探
◎ 四川省乐山市城北小学 曹旭霞
摘要: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就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方面的非常重要。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的实践中,注重激发孩子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让阅读的种子在心中发芽,让阅读润泽孩子们的心灵。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就“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部编教材中已涉及到了整本书阅读的推荐、方法的指导等,整本书阅读已经课程化了,不再是课外阅读的范畴了。可见,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不容小视,阅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整本书阅读就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方面的非常重要。就学生而言,只要在这个方面坚持不懈,努力耕耘,相信定能取得丰硕的语文学习成果。
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的实践中,注重激发孩子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一生收益无穷。
三、阅读书目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书籍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要有所选择。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经过精心挑选,选择合适的书籍。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来考虑。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选择绘本,图大字少,带拼音,薄薄的书籍,图字各一半的桥梁书。三、四年级可推荐童话、寓言、科幻等。五、六年级的孩子的书籍就可以更深入一些。
2.结合教材内容。可挑选与教材有关联的书籍,如阅读与单元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书,阅读节选课文的原著、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等。这类书籍应该是课本同类作品的内容的延伸或学习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继课本《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推荐了《爱丽丝漫游奇境》,不仅是对本单元外国名著的内容的延伸,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同类书籍,唤醒了阅读体验,也再次归纳出阅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实际中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活动。
3.挑选经典书籍。这类书籍既有培养了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对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传承了传统文化。如《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水浒传》等。
四、整本书阅读策略
兴趣的调动可能就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事,但正确的阅读策略可以唤起学生的阅兴趣,教给阅读的技巧,可以让孩子们长久持续地阅读,有效地阅读。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要教给孩子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指导阅读,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预测。联系前文推测后面的内容,学生再去阅读,在阅读中去探究后面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比较。通过前后文的内容的对比变化,或者不同人物形象的比教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
3.跳读或者扫读。整本书篇章较长,内容很多,选择一个自己最想了解的章节或内容进行品读或扫读,既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又节省了时间,重点篇目、精彩片段产生疑惑的片段要精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勾勾画画,做做笔记。
4.思维导图和表格。利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可以梳理孩子们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突出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实践。
五、整本书课堂阅读指导
学生阅读不同的阶段要对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的阅读指导。
1.导读课 。这类课主要以激趣为主。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目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选择精彩的片段共阅读以吸引学生,用猜测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想赢的男孩》时,出示辛可夫的一个片段“只要比赛一开始……一边叫他‘盲脚客’”。“盲脚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猜一猜。学生一开始就被这个片段所吸引,各种猜测随着产生,想往下读的兴趣陡然爆发。这时在他们阅读之前相机教给阅读方法,学生阅读起来轻松愉悦。
2.推进课。在学生阅读一段时间之后开展,重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方法。读到了哪里,了解了什么,有什么困惑?教师要提前选好一个篇章,借助收获了解人物,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找准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成就感,就会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往下读再去阅读。
3.分享课。在分享课上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多对原有故事多角度看,环节简单,重点在人物品质分析上,及时调节思路,调节对价值的提升。1.学习题单。可以采用学习题单的方式把学习的收获记下了并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再汇报,学生就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理解。如在读完《三国》后的分享课上,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书中的人物,并写下理由。学生在题单上完成了后小组交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他们就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了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开展竞猜人物活动,从书评去思考,把主人翁的性格和现实生活相结合。2.故事比赛、我心中的XX演讲比赛、书中人物漫画像竞猜等活动。在读完《叶圣陶童话》后,开展我爱童话讲故事比赛;《鲁滨孙漂流记》后,开展我印象中的鲁滨逊演讲交流分享;《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书中,可以围绕主题——同伴眼中的柴斯特,感受友情和自由。3.读书笔记读后感展示。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阅读时间的安排
整本书的阅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不可能在学校完成,需要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呢?
1.根据学生情况,小学低段可以安排孩子们在家亲子阅读,家长灵活安排阅读时间。
2.中高段孩子可以利用晨读、班队课、阅读指导课、课余时间。阅读之前让孩子们定好阅读计划,给孩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给方法,阅读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关注指导,保障孩子们的有效阅读。读完之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汇报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取得成就感,增强阅读的兴趣,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下一次的阅读之中。
教师最美的形象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捧着书读给同学听,让我们带领孩子走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做好语文阅读的点灯人,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让阅读润泽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1941。
[2]2.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