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荔: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四川省平昌中学 王荔
留守学生,一个不再新鲜的话题,逃课、上网、读书无用论似乎已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然而,我在近几年与初中留守学生的交往中,感觉到在他们身上还有一种更令人心酸、心痛的东西――情感迷茫。他们与监护人、老师极少沟通,甚至完全对立;与父母不愿交流,父母打来电话,要么拒接,要么两三句就匆匆挂掉;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早恋现象极其严重。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教育的最佳场所莫过于家庭,而留守学生恰好在这重要的一环上缺失了。父母一年甚至几年才能与他们见上一面,本应伴着家庭温暖幸福成长的他们,却远离了亲情。代管的爷爷奶奶,能满足他们吃饱穿暖已经不错了,又何谈情感的交流与疏导呢?上初中后,许多学生开始住校,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与老人越发的疏远。恰好这一时期,正遇上孩子们个性发展,青春萌动,乡镇、县城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浸染,幼小的心灵开始异化,许多问题缠绕在他们心中:为什么父母要把我放在一边不管?我现在学习不好就是他们害了的吧?••••••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又未能及时得到开导,那么他们与父母的隔膜就越来越深,怀疑、怨恨、冷漠、抵触等情绪也就无可避免的产生,接踵而至的内心的孤独让他们表面上变得孤僻,其实这时他们的心灵是在渴求被爱与拒绝关心之间徘徊着。亲情的失落,更容易使他们产生“爱情至上”的错觉。写情书、约会似乎也就了家常便饭。
根据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觉得对留守学生的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利用教材创设情感氛围进入情感意境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体会这些优美的文章中所流露的真情。《背影》讲述的是父子深情,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买橘子”一节,并且以讲台为道具,让他们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真挚的爱。教学《纸船》时,我充分利用文中女儿离开母亲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明白:离开了,爱仍在心中,思念和祝福是对爱最好的表达。《台阶》、《我的母亲》这些讲述普通百姓生活故事的文章,能让学生懂得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同时知道作为一家生活来源的青壮年必须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些文章中的人物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在教学时很注意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使他们理解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父母。《羚羊木雕》、《散步》一类文章,谈到子女应该如何与父母消除矛盾分歧,在学生理解文意后,我又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想想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否有话没有说?是否有矛盾没有解开?一步一步的开导,学生心灵上与父母的隔膜也就渐渐淡化、消散。另一类篇目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因这些文章中出现了“爱情”。留守学生在青春期教育这一块是极其缺乏的。他们总是带着半害羞、半神秘的眼光来阅读这些课文的。那些因为有“恋爱现象”而常被老师关注的学生,这时更是抱着一种“瞧他怎样讲”的心理,大有看笑话的架势。我认为在上这一类课文时,大可不必顾左右而言他,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我针对留守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他们小心的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如讲到《致女儿的信》时,让学生明白爱情是忠诚,是心灵的追念,是人间的真情至性。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时间和困境去验证的。一方面,以大量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讲清什么是真正、成熟的爱情。同时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很多“恋爱”中的留守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猛然醒悟之后必定是令老师家长满意的选择。
二、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打开心灵重锁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要亲历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知、创新,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我在教学中抓住了活动课这种“体验”、“合作”的特点,让留守学生慢慢打开心头的死结,把父母的温情、同学的友情迎进了自己的心中。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献给母亲的歌》。这一课,那些从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但我有意把活动重点倾斜给留守学生,让他们收集母亲的照片,说一个有关母亲的故事。这样好多留守学生都带来了母亲的故事:母亲在工厂里加夜班的辛苦;母亲在别人家里做保姆的委屈;母亲在外学得了一门新技术的喜悦••••••有两个女同学含着泪讲,教室里也是一片泪光。对母亲的了解多了,与母亲的心也近了。紧接着我让他们大胆地进行情感表白,写一两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应该说学生们写得都很好,很真实,很朴实无华。如“妈妈,我以前认为你到外边打工是图轻松,现在我理解你了,你是为了让我不再像你那样去生活。妈妈,我会努力的。”“妈妈,以前你给我打电话我不接,是因为我觉得你心里根本就不爱我,打电话只是装样子。现在我知道你打一次电话就得节约一顿菜钱。妈妈,我爱你。”这些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虽然谈不上有多少文采,但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很久,我都沉浸这种浓浓的情谊中。就在那个周末,好几个留守学生的家长给我打电话,高兴地告诉我:以前孩子接电话说不上几句话,这一周,却在电话里聊了半天。
有些活动是需要集体完成的,如表演、讨论等。开始,留守学生多不愿意参加,在他们心中,自己是班上的“另类”。这时,我会提醒组长主动邀请他们,或者干脆让他们担任活动组长。这样一来,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多了,距离也近了。时间一久,他们感觉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没有什么区别,自己就是小组、班集体的一分子。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主动走进留守学生心灵
如前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在留守学生心中,被冷落的孤独感、长期孤独形成的封闭心理以及渴求被关心的欲望是同时存在的。这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态度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此对待留守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让这些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懂得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写周记是我抓的一个重点。从七年级第一天起,我向学生作了规定:周记要写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只图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周记的内容涉及宽广:学习、亲情、友情、社会甚至爱情无所不包。这样,学生消除了畏惧、厌恶的心理,由被动到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周记中获取了他们的思想情况,以利于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有一次,一个留守学生在周记中写到:十几年来,我与爷爷相依为命。我的吃、穿、学习全是爷爷操心,爸爸妈妈只是定期给爷爷寄钱。靠他们寄来的钱,我和爷爷也基本上衣食无忧。可上中学后,爷爷的文化程度再也无法辅导我的学习。爸妈决定让我住到大姨家,因大姨父有文化,可以辅导我。但以前寄给爷爷的钱就寄到了大姨手中,寄给爷爷的钱就很少了。爷爷老了,挣不了钱,靠爸妈给的那点钱,吃饭都勉强,生病了药都不敢买。我曾打电话给爸爸,让他多给爷爷一点钱,可他却说他们在外边也没挣多少。我没办法了。我恨自己为什么要张大,要跟爷爷分开;我恨爸妈这么狠心,把爷爷丢到一边不管;我恨这个社会不公平,为什么有些同学就可以一家老小在一起,而且很有钱••••••读了他的周记,我被他的善良打动,同时也为他心中的仇恨很不安。于是我找了一个周末,约他一起去爬山。在路上,我们边走边聊。我听他诉说心中的不满,他听我讲社会必然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分工。然后我建议他陪同爷爷去找村委会,尽量争取享受低保。一个月后,他兴奋的告诉我,爷爷的低保,村委会已经报上去了,估计爷爷以后的生活会有所改善。看着他闪光的眼睛,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我知道,仇恨的火种在他的心中熄灭了,在人生的路上,他又前进了一大步。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西部地区语文老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和谐的心理发展文化氛围,使留守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