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林:新课改环境中地理人文素养教育探索
新课改环境中地理人文素养教育探索
◎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 刘建林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学分配制来看,人文学科的地位比以往明显提升了,这也说明国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提倡和呼吁阶段真正进入到了政策具体落实的实施阶段。在此前提下,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复兴和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人文关怀,能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成为一个和谐和持续发展的人。因此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
一个具有人文知识的人是否一定具备人文素养呢?不是的,素养与知识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比古代那些通才都要懂得多,但有多少人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反映出的高尚的人文情怀?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是材料、工具,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本性,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具有人文素养就是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二、人文教育的现状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我们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扪心自问,我们中的多少教师是在真正的在“育人”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升学、排名、业绩………就像一条条皮鞭驱赶着教师为了学生的“明天”在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的教学——改不完的作业、批不完的卷子、备不完的课。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经常感叹生活没有意义,对社会缺乏关心和热情?原因在于当前教育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色彩笼罩之下,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在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
三、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从教材里探掘资源、渗透人文意识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课标》之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处理有极大的自主权。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人文素材,教师可以作一定广度的拓展和一定深度的挖掘,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渗透人文意识。
2、把握课堂细节,适时开展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出轨”现象,如果听之任之,既会滋长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失去了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时机。所以,把握课堂细节,及时调控课堂并适时进行人文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人文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而地理又与生活休戚相关。在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把现实生活中变化发展的地理素材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中国二十多年来的GDP增长令世界瞩目,但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优先购买绿色产品、节能意识等。最近的朝核问题的波澜起伏、中非论坛的轰轰烈烈、中日关系的破冰回暖、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及核反应堆爆炸……通过这些对学生及时进行“国家观念”、“国际合作”、“全球意识”的教育。
4、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人文氛围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违背人性与人文精神的教学过程,不要说能不能传授知识、激发创造力,可能连最基本的人性也会被泯灭。
地理教学应为学生成长创立一个民主宽松、平等愉悦、开放自主,充满个性,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在人文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现阶段不少教师还是在学科本位的观念下进行的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感情、有个性、有生命力的个体,而不是有待加工的产品或是知识的容器。其次,教学模式上,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模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务是“关注”学生差异、“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等。最后,在教学关系上,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既然教育是心灵感染心灵的过程,那么教师与学生应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或者说教师的地位是“导师”、是“朋友”、或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在民主和谐的人文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才敢有所喜、有所怒、有所悲,有所哀,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火花、友爱之光。“学生身上的问题,到教师身上去找措施”,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要“学会教学”。新课程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而相当多的教师不知道在这空间里该做什么。新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因而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并经常反思,“我按照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了吗?”努力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
正如爱恩斯坦曾尖锐的指出那样“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起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帮助学生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