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高效物理课堂教学 促进素质教育 刘 敏
创设高效物理课堂教学 促进素质教育
◎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寨里中学 刘敏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在各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创设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不仅“想学、乐学、学会”,而且“会学、学活、学巧”,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素养,力求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同步提高。
一、巧设悬念,创设渴求未知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求学热情
“求知欲旺盛,乐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是跨世纪青年人的必备素质。中学生也具有“好奇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但平铺直叙、平淡无味的课,只能使学生如坐针毡,愈加厌学。课堂教学是艺术,艺术的可贵之处是引发悬念。“悬”则要学,让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肯,渴求新知的氛围即可形成。学生求学热情大增,思维的“马达”隆隆启动,这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开始。
新奇的实验最能构成悬念。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把硝化棉放在烧瓶低部点燃,将剥了皮的熟鸡蛋放在瓶口,过了一会,熟鸡蛋掉入瓶中,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悬念,使学生大脑受到新异的刺激而处于觉醒的状态,增强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学生经常如饥似渴地感到“学有所用,要用必学”,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高涨的持久的求学热情。
二、勤于实验,创设声象生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听辨、比较、归纳的方法和习惯,尤其学生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现代技术操作工作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比热容”概念很抽象,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观察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了解到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
在生动的实验研究氛围中,学生的目、耳、脑、口、手并用,多种感觉同时参与学习和接受知识,既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物理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学得主动、积极、乐此不疲,又能逐步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常见实验方法,培养了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三、启发点拨,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未来从事的专业也常需转换。当代中学生要成为21世纪的强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未来竞争中将会处处力不从心、事事低人一等。而应试教学,常常“满堂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遭到挫伤,依赖性却得到滋长。较多学生误入了“重解题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泥潭,某些学生甚至为自己“越学越笨”而苦恼。有位名师说得好:“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极大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竭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启发、巧点拨,创设一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常常是这样组织新课教学的: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将教材内容有机地划分成几个探索阶段,辅之以序列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激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和释疑,拾级攀登。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之处,给予启发和点拨,但不和盘托出。只要敢于“放”、善于“引”,就能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物理概念让学生去定义;由个别到一般、由条件到结论,物理规律让学生去揭示;解题思路让学生阐明、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隐含条件让学生挖掘、典型错误让学生剖析和纠正。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揭露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同时又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随着矛盾逐一展开和解决,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不仅扎实理解、掌握了知识,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学会→会学”的飞跃。
四、寓美于教,创设情理谐美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物理学深深渗透了科学美。课堂教学中,我借助于实验让学生审视:平面镜所成像跟物是镜面对称,显得有序、对称又和谐。学生们领略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对称美、和谐美,被物理知识的魅力所折服,激发了迫切希望自己认清其中美的奥妙的学习热情。我经常将这个故事:奥斯特发现了“电能生磁”,法拉第就反思,由磁也可以产生电吗?只读了两年小学的法拉第,一直发奋自学。他经过10年无数次夜以继日的实验,实验日记上写有数不清的“不行”、“没有效果”,终于发现了“磁能生电”的条件,发明了划时代的发电机。这不仅让学生领略了逆向思维的创造美,而且被法拉第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所感动,领略了科学家的伟大人格美。
此外,形象生动的语言、娓娓动听的讲演、设计精美的板书、撩人心扉的设问、独辟蹊径的巧解、有声有色的演示……这无不使学生置身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了审美能力,激发起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从而孜孜不倦地学习。
五、组织攻关,创设激烈深思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并非始终由兴趣所牵引,而要随时接受困难、挫折甚至是痛苦情感的考验。真正要能够将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兴趣升华,必须靠意志。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战胜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的基本动因,也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容易暴露学生意志薄弱的学习环节,组织学生“攻关”、“打懒”,创设一处迫使学生激烈深思的氛围,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
“热和能”这一章内容理论性强,定性叙述多,学生往往不求甚解,又怕记忆。我改用“四步法”组织教学:1、通过简要设疑、质疑,指明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看书自学。2、展示程序思考题,先学生思考、口答,再讨论难点、理清要点。3、要求学生当课理解、记住新知识。4、用口试或笔试检查掌握情况。在前两步学生深思的基础上,后两步迫使学生克服怕苦畏难思想,专心致志地思考、记忆,既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课堂教学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学生在进行繁复数据计算时,容易心烦意乱而马虎了事,或者意志涣散而半途而废,所以不是“算错了”就是“算不出”。学生在偷懒,教师不能等闲视之,应及时“打懒”。教师先示范说明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关键点,再要求学生在课上一定时间内完成适量的繁难计算,比速度和正确率。个别仍不动脑动手的“特懒生”,课余时间再帮助补课。考试中常设置一两条涉及“繁难计算”的题目。
通过“攻关”式的强化磨炼,学生面对困难能逐步克服急躁、畏难心理,不退怯,坚忍不拔地激烈深思,排除障碍向上攀登。学生意志力增强了,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学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六、言传身教,创设心灵共振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堂教学中既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又充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对症下药、言传身教,创造一种师生心灵共振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净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报国志向。
某些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畏惧感和自卑感。在“人造地球卫星”、“超导体”等内容的教学中,我热情介绍我国物理学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观测、日蚀、哈雷彗星、超新星爆炸等记录都在我国,“四大发明”著称世界。我国科技新成就也十分振奋人心,对超导体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是“一箭多星”的四强之一。近几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我国选手连连夺得多枚金牌。只要努力,中国人就是行!……学生们精神大振,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目光兴奋而自信,不仅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增强了为振兴中华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
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通病”:听课分心、笔记不记、作业马虎,甚至考试作弊,但究其“病根”与学生学习动机的构成有密切关系。有的学生满足于安逸的家庭物质生活,胸无志向;有的学生只想着“考上大学”,不懂得个人前途和民族兴衰的关系,动力不足。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跳出“小我”,去关心国际风云和祖国未来,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报国之志。
总之,创设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高素质有为人才,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