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提问策略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穆晓萍
重视课堂提问策略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 陕西省大荔县埝城小学 穆晓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能够有效突出教学重点,优化知识展现环节;提问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优化学生知识的内化环节。同时课堂提问对于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都有显著的作用,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提问这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每次提问都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课上的表现、心理状态等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难易适度的课堂提问。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还应紧密的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重点出提问、在教学难点处提问、在教学疑点处提问、在学生的冲突点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提问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最后,课堂提问的设计还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形象、易懂的课堂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直观地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是相交还是平行,这样很枯燥乏味,不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两只蜘蛛吐丝的动态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你能说说这两只蜘蛛吐出的丝成什么位置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奋点立即被点燃了。平时孩子们就对昆虫及动态的东西感兴趣,这时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提问,不知不觉地解决问题。
二、 贴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理解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认识过程,每一节课都贯穿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演变,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提问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由已有的知识引导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学懂、学好新知识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我先让学生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跑得快呢?……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唯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差异,提高整体水平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一个人的存在对于世界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既然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与众不同,那么教育理所当然应该为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服务。教师更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小学同班的学生虽说年龄相仿,学习内容一样,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及个性特点等都存在差异,对知识理解接受的快慢程度不一样,学习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做到“差”“异”共同进步,正确认识并对待这种差异,课堂提问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如在进行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校园一角的24棵树木要移植,一班的学生负责 ,移植了多少棵?2.校园一角有一批移植的树木,一班的学生移植了 ,刚好是12棵,这批树木一共有多少棵?3.校园一角有一批树木,一班的学生移植了 ,还剩下6棵,这批树木有多少?4.校园一角有一批树木,一班的学生移植了 ,二班的学生移植了 ,一共移植了21棵,这批树木有多少?笔者让学习中上游的学生完成1-2题后再思考3-4题;让学习在中下的学生完成1-2题,并进行现场答疑,即教师问,学生答,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思路是什么?如此,不仅做到了让“跑得快”的学生有劲儿往前跑,也让“跑得慢”的学生看得到希望。这样的分层练习,既保证了课堂的提问有的放矢,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无限拓展。而且问题的设计也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亲切更有动力。问题有浅有深,可以让学生的差异性得到良性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那么则绝不可忽视对提出有效性问题方式的实施,以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增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等。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都能够获得提高,以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