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从《鸿门宴》看《史记》的叙事艺术 李昌坤

    从《鸿门宴》看《史记》的叙事艺术

        湖北省竹溪县应用科技学校    李昌坤

        在今潼关通往西安的要道上,横亘着一公里余长的峭塬,似刀劈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这就是著名的“鸿门”。高中课本里的“千古一宴”——《鸿门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透过灰褐色的残墙断垣,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两千多年前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首尾三千年,计一百三十篇。内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人物、礼乐、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文化等,无不毕载,思想深刻独到,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它既是杰出的史学巨著,又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范。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纲要》)。其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现就让我们通过《鸿门宴》来做一探索,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领略《史记》的离骚风味。

    一、把历史事件煅造成鲜活的故事,引人入胜

    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与韩信将兵一样,是多多益善。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在记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他并不是仅以“太史公”的面目从历史的角度来记述事件,而是以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且善于把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煅造成生动有趣的鲜活故事,让人在了解历史、重温过去的时候,仿佛置身其中,去领略去感悟当时的历史瞬间。

    《鸿门宴》就是按“奸细告密——项伯夜访——刘邦谢罪——项王设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逃席——范增长叹”等画面展开情节,层次极为分明,以曹无伤告密始,以曹无伤被杀终;以项羽欲击刘邦始,以项羽放过刘邦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骂项羽终。叙事结构井然,情节性强,引人入胜。

     二、把人物置入矛盾的旋涡之中,彰显人物个性

     在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而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鸿门宴”中就出现了五六位。其中,项羽、刘邦是主帅,范增、张良是谋臣,项庄、樊哙是武士,项伯、曹无伤是内奸。通过故事情节的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成约)、高潮(鸿门设宴,险象环生)、结局(刘邦脱身,无伤被诛),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这些人物都纷纷上场,得到充分展现。这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我们毋需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编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既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极具紧张性与激活力,又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虚伪狡诈和项羽的直率粗犷,张良的足智多谋和范增的刚愎自用,樊哙的英雄豪爽和项庄的懦弱无奈,项伯的为人所用和曹无伤的笨拙无为,无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栩栩如生。

     其中,刘邦和项羽两个主帅人物的烘托对比最为突出。先说项羽,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朝令夕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是曹无伤说的。可见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以后,还有谁敢再送情报?后来,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用手按压剑柄上。“跽”,挺直身子长跪,做好随时起身防御的姿势。此时,叱咤风云的项羽见了樊哙也畏惧三分。于是,连称“壮士”。又赐酒又赐猪腿,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竟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

      再说刘邦,他在两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一个“奉”字,使人想象到刘邦双手举杯的一副谦恭模样。“约”,结。结为亲家。好一个刘邦。这是带有联盟性质的政治婚姻。他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了。于是,他已有几分胆量于次日拜访项王当面作解释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好一个“不自意”,轻描淡写、轻声细语,“我不曾料想到”,甜言蜜语,巧妙开脱。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之”,代词,指玉器;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乃”,才。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刘邦委实老谋深算!三管齐下,争取时间、稳住项王、抄近逃命。世界上没有别的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只有保全了性命,日后才能夺权当皇帝啊。

      总的说来,司马迁描绘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的;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三、运用夸张奇想甚至虚构细节,增强感染力

        钱钟书指出:(夸张奇想)这是文学家的一件重要武器,在结构、谋篇、章法、语句、修辞中常用常新;但夸张不是瞎吹,奇想亦非无稽。《鸿门宴》中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要关头,写樊哙入军门有这么一段: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意思是 头发向上直竖,眼眶都要裂开了。这是何等的英雄豪杰!也难怪使得目空一切的楚霸王也不得不为之折服,最终不但闯帐无罪,反而得以言正辞严地痛斥项羽,救刘邦于危难之中。这种成功的夸张奇想在《史记》中比比皆是,就高中课文而言,《廉颇蔺相如》写相如保和氏璧时,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荆轲刺秦王》写太子及宾客送荆轲上路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对此,钱钟书有评:后世小说刻画精能处无以过之。

      文学史家早就指出(史记)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在《鸿门宴》中反映得比较突出:在文章开头,范增为了坚定项羽杀刘邦的决心,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我们现在看来,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可在当时就这一句足够把刘邦打入十八层地狱了:楚霸王岂能容他人与之争天下!在宴会过程的紧急关头,樊哙只身闯帐,生吃猪腿,痛斥项王,救刘邦于危难之际,这一段读来,让人回肠荡气,慷慨激昂,历世流传,以为美谈。可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假如真如文章所写,那么樽俎折冲真同儿戏,抑岂人事原如逢场串剧耶(《钱钟书论学文选》第四卷《论文艺创作中违反历史事实》)其实这一段的描写与另一篇课文《廉颇蔺相如》中所描写的渑池之会是相似的:虚构大于真实。在写刘邦逃回营地,文中只用了八个字:沛公已去,间至军中。我们从文中清楚的看到从鸿门到刘邦营地,即使走小路,也有20里。20里的路,刘邦和手下四人,只有一匹马,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他们走得再快,也要一两个小时吧。可是对此作者却用了字,并在前面为此作了铺垫,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读来让人觉得20里好像20似的,当然故事也就显得紧张刺激,让人对刘邦的逃脱有一种迫在眉睫,如释重担之感。文章的感染力也就随之增强。

    点击次数:303  发布日期:2022/10/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