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 侯守艳
不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
◎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群英中学 侯守艳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尤其在新课标实施后,所有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然而,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迷失自我的现象。这里的迷失自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迷失了自我,有一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越教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知该如何教了,畏首畏尾,不敢用老教法,新教法又层出不穷,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不知到底怎么教;二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自我迷失,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想谈一下自己在探索和实践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首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受任何模式的束缚,不要迷失自我。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但学习不等于模仿,不能盲从,不要总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要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摸出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武术家一样,真正的武术大师都是杂揉百家之长再融入自己的风格,最后形成自己的门派。鲁迅先生有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据有关专家介绍,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下文简称余老师)就善于收集名家专著和全国有名的报道,别的地方找不到的资料他都保存有,但他没有盲从,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了巨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曾有幸听了他几节课,发现他的课教学内容灵活,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细节设计精巧,方法灵活多样,蕴含无限创意,让人感到又独特又普通。魏书生的教学也很有特色,据说,魏书生也是看多家之言,并领会到精神实质,吸收各家长处,然后融会贯通,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和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外杜郎口教学也很有特色,钱梦龙、于漪、姚竹青等的教学也各有特色,但那都是人家的特色,是人家用心血铸就的辉煌,不是别人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我们不要听一节课就把所有的课都按这一节上,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我们要静下心来收集研究一些名家专著,才能吸其精髓,而不是只学皮毛。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也都要争取做到守正出新,努力教出个性,打造自己的特色。
其次,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
1、语文课要追求自然的,诗意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朴实无华,很高雅,充满语文味的。没有哗众取宠之嫌,让学生在感悟诗意中,默默吸收语文精华,余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现在的语文课堂存在许多弊病:多动症,浮肿病,浮躁、浮夸,盲从,追风,缺少一种实在,让人感到虚飘。语文教学内容杂,其他内容充斥语文课堂,拓展延伸太多,导致语文课的异化。我们应该学习余老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寻求语文教学的精髓,寻求不变的东西,回归语言教学,以语文教学独特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追求自然、诗意,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2、语文课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运用。
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淡化了语言的品味积累运用,或只在文学作品中简单的品味,这是不对的。其实,语言教学天然地存在于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教学中。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材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要悉心玩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美词,美句,美段进行品味并积累运用。余老师讲的《说屏》是一篇说明文,但他却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美词、美句、美段进行精选品味,在精选品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穿插一些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整堂课学生兴味盎然,积极品美词、品美句、品美段,效果很好,避免了说明文教学的枯燥无味,也显示了余老师的教学功底。
3、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及朗读方法的多样性。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要素,精彩的朗读,往往动人心魄。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出质量,读出韵味。并通过朗读方法的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余老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等方法外,还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要求。比如:他让学生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用讲故事的语气读,学生就很有兴趣;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是作者写给邻居小女孩的,他就让学生以和同桌说话的语气读;读《口技》时,用说书的方式读;长课文用选点式朗读法等等。
4、语文课堂要少提问,少讨论、多思考、多体验。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学生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用得恰当,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讨论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华而不实。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上,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讨论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所以语文课上要少问、少论,问关键,论关键,不要抽象问,不要走过程。如余映潮老师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只提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故事人物的特点?但就这一问,这一论,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静一点,让学生多动一点。
这里的学生动,是让学生多动脑想,多动手写,多动口说,而不是单纯的小组活动。余老师的课上,老师说话很少,只是画龙点睛的几句,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分组合作都很少。余老师说,语文课堂要让学生静下来,然后再动起来,没有静的动必然是肤浅的。
6、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要力求“文道统一”。在语文课堂上随时随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如何做人,从而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他们更尊师爱学。
如我在教《鲁迅自传》时,号召学生学习鲁迅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操。有的学生小声嘟囔:唱高调,说空话;还有的学生小声说:我们这么普通的人,学不学都没关系。我听了心里感到很悲哀、很沉重。我很严肃的引导他们说:同学们,这不是唱高调,说空话,你们也不要小看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有言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国时的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倡“以天下兴亡为已任”。一位来大陆演讲的台湾校长高震东也曾高呼“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再通俗点说: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巨人,我们每个人就像这个巨人身上一粒粒小小的细胞。如果每一个细胞都是健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巨人肯定也是强大的;如果少数几个细胞不健康,巨人也无大毛病;但是如果大量细胞不健康,不好好工作,结果会是怎样呢?所以,不要以为少我一个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人人都这么想,后果又将如何呢?我的一番通俗易懂的话令学生幡然醒悟,可以看出,他们震动很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这么重要。整堂课学生乖巧了很多。对我的语文课也更感兴趣了。
另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老师平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优良的课堂教学做好储备。
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历史、还有现当代科技发展信息等。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要读各类书籍,不断更新知识,增长学问,才能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指导。
2、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活动,吸引每一个学生。
现在学生太懒,不想学;太累,不想看,有的连课外书也不想看。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活动,让学生想不学都不行,想不看都不能,让学生人人都乐于参与,人人都乐于活动。余老师说:他在设计活动时,都要考虑一下,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活动起来,怎样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3、课堂上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本只是样品,我们要通过课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用于课外学习,从而让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余老师每节课最后都要总结强调一些学习方法。
总之,每一个名家都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他们的课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充满语文味。我们普通的语文老师也要努力学习并教出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追求在朴实的教学基础上强调教学艺术,创设更雅致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课型应该是既带有研究性,又是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为此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