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德育实效 徐洪昌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德育实效

                          ◎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    徐洪昌

    德育实效性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获得的德育效益。是指学生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的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是“成于心”和“形于外”的综合效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外因,起主导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各种德育措施、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接纳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德育首先要以正确认识学生的特点为前提,离开了对学生身心特点的把握,把德育建立在教育者主观愿望的基础上,德育就失去了针对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在对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德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德育工作的层次性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德育过程与人的心理过程一样,是一个“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的演变过程,所不同的是德育过程从影响源到品行的发生在心理过程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确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措施,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初中学生一般12——15岁,处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主要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幼稚性、依赖性、独立性错综复杂矛盾交叉。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也容易产生表面性和片面性,常表现出毫无根据的争论,坚持己见,也表现出孤立、偏激地看问题,把冒险理解为勇敢,把虚荣理解为光荣等。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以“五爱”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培养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爱、坚毅勇敢的个性心理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学生一般15——18岁,身心已基本成熟,社会意识增强,思维品质明显提高,初步具有了思想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是典型的“小大人”,对成年人开始具有防范心理,有较强的小团体意识。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应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线,巩固深化初中阶段的教育成果,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坚毅勇敢、开拓创新、自信自爱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二、德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之间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可“公式化”、“成人化”和“一刀切”,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一样的要求,应当有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针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教育就不能过多地批评,应该多加鼓励,增强其信心和勇气;而对骄傲自大的学生,教育就不能过多地表扬,应当注意经常性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其次,要抓准教育时机进行因势利导。德育工作者要敏锐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随机教育,因势利导,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学生的道德表现及时矫治或强化。发现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现象、风气,应及时调整阶段性德育重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热点、焦点、兴奋点,及时引导教育,使之转化为学生品德发展的“转折点”,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

        三、德育工作必须针对学生的类型特点,进行分类教育

    第一、 根据学生性别特点,进行分类教育。在青春期阶段,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变化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表现形式、反映强度等都有所不同。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男生女性化现象,女生普遍反映出来的多愁善感、易受暗示等特征都越来越突出。学校应针对男女生的各自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第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分类教育。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有着不同的类型。德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教育。如针对自卑、忧郁、考试焦虑等类型学生,可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组织集体性心理辅导,不分年级班级,学生自由参加,这样很容易受到实效。

    总之,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桥梁和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克服德育中的成人化“高、大、空”的形式主义弊端,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真正提高德育实效。

                    

         

    点击次数:101  发布日期:2022/9/2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