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反思 陈 奇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反思

    ◎     吉林省长岭县海青中学  陈奇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包括我们在课前围绕教学工作的一系列思考与行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教学环境与社会因素等等。课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如何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课改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的新的教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视自己的教案设计思想是否与新的课程理念相适应,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如何,分析和把握该课堂的一般与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二是现有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应教学,在我国很多中小学存在以下情况:上级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奖金支持,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由于需要改革的科目比较多,多数学校领导把教学改革的重心倾向了语文、英语、数学等与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科目上,根本就没有想体育改革是怎么回事。需要的器材不能得到满足,需要相关专业的教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引进,中学的体育课在很多领导看来就是活动课,学生只是学习累了出来活动下。只要在课上不出现什么问题就是好课了。学校也不会将很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因为搞好体育活动是要花钱的。另外,体育的器材比较容易损坏,更新频率远远高于其它学科的器材。有些农村和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几年内都不会买什么体育器材。试问,这样的场地状况,怎么正常开展体育教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不足,且教学班级与人数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些资源分配上反思与协调;三是对于教学策略,其变化可能更大,在对现有的教学策略的反思过程中,要求对实际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更大,因为我们体育教师的授课班多,相同年级的不同班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应有不同的应对议案;四是在教学主体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中求同存异,找出共同与规律,发展不同点,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中反思

    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课中反思,比较重视教师的应急能力,所谓:“随机应变”就行了,在新课标下人们发现,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它的真正意义远远大于随机应变。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形势的变化,时实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学策略,并以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观察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中反思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学生在课中的参与,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少参与,就算不上“主体”了。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应付的。二是学生在课中的交流,交流是培养学生友好往来,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课堂中,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可以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教学中我常用“随机式”的分组方法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但由于素质的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于是可以用“朋友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的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的个性更能无拘无束的发挥。因为他们是朋友,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减少了个体的差异,因为他们为了这个合作体进行互助,使自己的这个合作小组能全面发展和提高。三是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动作技术,并将所学的技术纳入自己原有的技术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慢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也强调课后总结,课后总结虽具有一定反思的因素,但是课后总结不能代替课后反思,从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上看,课后反思与总结的关系有一定交集,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课后总结侧重于对本课经验得失的归纳与把握,而课后反思却是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过程的审视、分析与疑惑的思考,它体现了认识的全过程。一是审视分析教学计划,课的设计,思考课中的手段、策略、问题与疑惑等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标要求,以及适应学生等,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分析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反思行为与后果,让这两个反思得到总结,达到较高的认识程度。因此,课后反思活动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经验理论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这为体育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开始。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回顾、分析和审视自己和教学行为,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然而我们教师只有把反思行为变成一种自觉,一种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后反思时要及时做好笔记。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才能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同时还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积累教学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点击次数:114  发布日期:2022/8/2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