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 曾桂灵

                           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月亮湾学校  曾桂灵

    摘要: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从理念先行、课堂转型增效、把自学还给学生、多元识字、区别对待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减背景;语文教学;减负增效

    今年7月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 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作为低年级的任课教师,我先将孩子们从机械的,简单的重复抄写作业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爱上学习, 爱上思考,从而实现“减负增效” 的目的。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对于“双减”, 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我们的目光不应只盯在“减”字上,更要看到背后的“加” 字, 以期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源头治理”是基本思路,从根本上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理念先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明

    白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绝对不是靠机械化的作业和刷题来达到的。如果急功近利,眼里只有冷冰冰的分数,而没有人的概念,那只会让孩子厌倦语文,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理念的改变,必然也将倒逼我们考评学生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如:学生的识字量、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甚至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喜爱程度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考查学生能力的指标。教育是一份良心的事业,我们要看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当下的分数,更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终身学习力的学习者,不是做题机器。

    二、 课堂转型增效

    1、把握重难点,解决主要矛盾。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语文老师对于一篇语文课文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这导致了语文课千人千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上法。个别语文老师上的时候,甚至另辟蹊径,寻找出不同的突破口。且不说收效不大,重要的是浪费了语文课宝贵的学习时间。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诉过我们,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老师如何用好教材?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为老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通过双线的单元要素以及人文主题,加上课后习题和单元园地,老师能够清楚地把握每个单元、每节课的重难点。

    我们要依托语文科组教研和骨干老师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都搞不懂的,我们就没有必要讲了,学生能通过看语文书上的资料自己解决的,我们也没有必要讲。学生已经懂了 的,我们更不需要讲。当这些问题被舍弃的时候,那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了 。

    2、课中巩固,保障练习时间。小学一直都倡导语文课能给到学生十分钟的练习时间,而在“双减”政策下的今天。这十分钟练习时间更是只能加不能减。一堂课增加练习时间,同时减少的又是什么呢?我想减少的应该是我们老师对文本碎片化的解析、 无效的问答以及那些我们平时不自知的“正确的废话”。

    三至六年级学生的练习册是《能力培养与测试》,要求学生在学校完成练习册的精读课文部分,但精读课文中也并不是每个题目都需要做。年级组内老师还可以在精读课文中筛选针对性强的练习。老师先把关,才能更好地达到精练的目的。

    三、把自学还给学生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的今天, 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 我们一直提倡的是“把教学的第一个动作还给学生”,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 尝试着把识字教学的第一个动作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生生互动的交流中,做适时地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又节省了学习生字的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四、多元识字

    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很多,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为学生展示多种识字方法做了如下的归类:

    1、识字想像法。什么是识字想像法? 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教学。如“山、水、耳、目、木、禾、刀、竹” 等一些象形字, 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这些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理解及形状的记忆。

    2、识字教学中的“加减法”。利用学生熟悉的字, 采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 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内容。例如, 在学了“王”字后,学生可以用减一笔的方法,减一笔变成“土、干、三”,减二笔变成“二、人、十”等, 这样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识字方法,而且平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比一比,谁能用这样的方法说出更多的字。

    3、同偏旁识字法与识字比较法交叉使用。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需要认识的字也更多了,我指导学生用归类的方法来识字。 如学生可以用偏旁相同的方法来记字。比如“纟”,在一年级的识字中就有好些字要求认识的:红、给、级、细等,那么就可以用到“同偏旁识字法”,而且让他们试着比较, 此处也用到了识字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他们偏旁相同,而且右边部分与这个字的意思能够相连,自然而然,就能在比较中牢记。

    4、找呀找呀找朋友。许多的字,学生真的没有办法把它记住, 而且就看着这个字读,这个识字效果微乎其微。于是我把学生学过的字全部拿出来,让孩子们在这些字当中找朋友, 看看哪两个字可以成为好朋友,而且一课有一课的任务。具体操作如下:如我上了汉语拼音中的声母: b、 p、 m、 f这一课中有“爸、 妈、 我”三个字要认识,我就让学生在这三个字中找出来,哪两个字可以做朋友,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出来“爸和妈可以成为好朋友, 组成词语:爸妈”;到了教学 d、 t、 n、 l这一课,有“大、 米、土、地、马” 五字字要认识,我在教学了这五个字之后, 又把前一课学的“爸、妈、我”三个字一起拿出来,这样一来就有8个字,让孩子们在这8个字中找一找,哪两个字可以成为好朋友,孩子们就说出了“爸妈、大妈、大米、土地、大地、大马” 这样一些词语,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积累,学生既能“温故”,也能“知新”,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五、区别对待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均衡发展的,有一部分记忆能力校强的学生能够快速的记住每天所学的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无论如何都记不住,那么为了对每个孩子公平,我对于这些学生区别对待,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忆能力相对较好,能快速的记住这些字词的学生;第二部分是中等学生, 他们能记住,但需要通过复习等形式;第三部分就是通过复习也不能记住的学生。这三部分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呢,我为第一部分的孩子准备了一些拼音读物,让学生们读这些故事,在故事中的进一步认识更多的字;第二部分学生的拼音读物相对于第一部分的孩子来说稍微简单一点;而第三部分学生则让他们先学会课文中的儿歌,通过学习这些儿歌,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死记硬背、大量枯燥的识字训练只会抹杀孩子的识字兴趣;只有以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激发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以加强儿歌、故事的阅读来巩固已学汉字,这才是推进低段识字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上的识字教学我看到:

    1、学习好的同学在识字过程他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价值” 得到了体现,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了。

    2、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识字方法学习的很多启示,而这种启示来源于学习,让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这样比单纯的教师教学更有效果。

    3、班级中学习偏中等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识字的兴

    趣提高了,参与的面也大了,他们积极向学习好的同学靠拢,这

    样识字的效能就提高了。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是我们教师目前探究的大课题,每位教师的做法都不一样,但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在这个大目标下, 我们一起探索,携手共进。我想,作为一线的教学者,就是让学生从怕学到想学,从想学到乐学,从乐学到好学,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

     


    点击次数:139  发布日期:2022/8/2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