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卢桂玲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月亮湾学校 卢桂玲
摘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至今,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面临何种转变,转变之后又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继续改进的方法等等都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关注的。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分析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之后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推行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努力把完善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目标,形成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且要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从课程的目标、结构、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何从根本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和所调查的结果提出如下三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教师教学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任务。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转变,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不断进行反思,时时刻刻进行总结与批评,汲取他人优秀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课程的快乐。因此,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多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忽视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培养,课堂模式也只是简单的问答模式。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发展,培育人格健康的新一代公民,帮助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改下,我们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将其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2.提倡灵活多样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程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应尽可能不再以课堂为主导,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意识,让他们灵活应用知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3.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综合性。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源于生活,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能力。
4.语文学科与多媒体相结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集光、形、色于一体,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帮助小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并激发其花更多时间去分析思考,从而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大自然,贴近生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多是简短的童话故事,我们要善于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丰富生动的画面,声茂并存。
二、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之后仍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熟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一位教师在讲授一篇名为《灰雀》的文章,教师采用的是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上课一开始,老师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小组为一个单元,采用四人一小组的方式学习,学习时间为二十分钟。教师在讨论的二十分钟之内,观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发现,学生没有目的进行讨论,而教师也没有对讨论的段落做出明确的要求。在讨论的前十分钟,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讨论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十分钟过后,就发现,有的学生就开始相互嬉闹,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二十分钟过后,教师开始向每一个小组进行提问,发现好多小组在汇报时都没有把握学习的中心与重点,浪费了上课的时间,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教师在应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该深入文章,把握课程学习的目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是为了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而生搬硬套的教授语文。
2.教师不能把握新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下,许多教师学习了大量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就急于做尝试,没有深入了解每一种教学方式应用的背景,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没有预期的好。重点课文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储备、学习的技能还没有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耳濡目染下,渐渐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发现之后,又回到了传统式的教学方式之中,没有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3.没有突出课程的人文价值。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课程理念仍然不够明确,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待课程的性质,对语文课程的价值认识以工具性为基础,仍然只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功利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没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推行改革的建议
1.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更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应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及每个单元的单元目标,指出重点,分清主流,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可以提前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提前学习,以便在课堂上对知识更好地学习与巩固。
2.要遵循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同时要遵循教学认识过程中简约性的规律,遵循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明确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前提的基础,学生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此外,要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也就是说教师在发挥教学中蕴含的思想影响,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
3.小学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小学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包括课堂气氛与师生人际关系两个部分。实现对课堂气氛的优化与调控,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轻松活泼的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增强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最佳状态。师生人际关系的好坏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最重要的指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心理上距离缩短,教学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
4.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要发挥教育功能,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进而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改进提供充分的、有效的反馈信息,应当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是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评价的本质之所在。这种评价对于教学和学习有巨大的引导作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本身也可能带来明显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为如果具备了相关条件,学生能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进步。同样,这种评价具有为课堂教学提供准确持续的反馈的潜力,能够促进高品质的教学,因而也能够成为学习的加速器。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必须要把这些基本精神和理念创造性地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4.
[2]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A].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40.
[3]韩玉成.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报告 [R]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裹河农场小学.2012.
[4]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转变 [A].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