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指向学科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浅谈 赵双平

    指向学科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浅谈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学  赵双平

    摘要:广泛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积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知识筑基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积累,让学生在书中浸润,在人文精神中滋养,不断充实文化底蕴、丰富气质涵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生知识面窄,随着学段的提高,如果改变不了阅读现状,就会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最后因阅读贫乏而致“困”,要解“困”,还得通过“阅读”来完成。在此,笔者结合小语教学,立足指向学科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做好基于阅读活动推进的兴趣培养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养成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期。怎样提升学生阅读的乐趣,从而使阅读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呢?

    1、给与学生自主阅读权,发挥主观积极性。教师要准确把握选择的尺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读物。低段学生年龄小、读书能力弱,可提倡亲子共读,由教师、家长陪同读,积极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进入中段以后,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可在教师帮助下适当推荐读物,丰厚阅读的源头活水。

    2、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氛围。营造班级阅读的浓厚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如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默读、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个学习的阵地,让学生这个的舆论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阅读。如在教室里进行读书方面的环境布置,张贴读书方面的的名言。

    3、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平台。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读书心理,满足学生在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所以,要保证阅读交流的经常性。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让学生主体唱主角,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

    二、做好基于阅读习惯养成的方法指导

    传统的读书,更多的是关注故事。多文本、整本书阅读的进入课程后,如何指导群文阅读、正本书阅读,在方法上教师应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生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要结合课标要求有长计划、短安排。目的是让阅读既有长远的目标,又有适应变化的情况的安排,以提高阅读效率。

    2、引导学生阅读用心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由情感驱动,引导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

    3、引导学生阅读用手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可让学生进行圈圈点点,完成读书笔记。笔记要求有人物、词汇、段落、要点、插图、推介语等,让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笔记的互相点评、借鉴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做好基于积累的阅读拓展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

    1、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从语文的角度看,古诗词的神韵,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点红……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的精神喜爱;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情节伏跌的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常识性文章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调描绘科学奇观、自然奥秘给人的思想的启迪。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就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2、引导好诵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四、做好基于效果的阅读深化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阅读要有任务驱动,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这样的活动常态化就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需,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还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积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知识筑基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积累,让学生在书中浸润,在人文精神中滋养,不断充实文化底蕴、丰富气质涵养。

     


    点击次数:99  发布日期:2022/7/2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