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让随堂作业撬动语文课堂 张 琳

    让随堂作业撬动语文课堂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张 琳

    一、为什么设计随堂作业

    (一)教学现状

    1.作业“随意化”——传统的作业模式,抄抄、写写,机械式的上完课后布置一两道练习题,单一无趣味。看似布置了作业,实则没有达成教学目的。

    2.作业“低质化”——教师花大量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最后惹得一团气,书写糟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3. 作业“课外化”——课堂因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留到课后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 作业“整堂化”——教师讲的津津乐道,没有时间留给学生操练,新课结束或单元结束时,特意上一堂“练习课”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2021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强调要坚决扭转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要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严控总量,创新作业类型,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实践作业,切实提高作业质量以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其次,“双减”背景下,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求一二年级尽量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其他年级课外书面作业不超过1个小时,因此,随堂练习引入课堂势在必行。

    (三)作业的本质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基本环节,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语文作业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对语言文字记忆、理解、运用的学习活动。其实就是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怎样落实随堂作业

    “随堂作业”不是简单地将课堂作业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的分割在几课时完成,而是基于教学目标,把课堂作业巧妙、科学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随着每一课时不同的任务,逐题“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以达到课堂作业“随堂完成”。

    随堂作业是当堂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形式的延展,更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之一。“双减“背景下,追求高效课堂,“作业随堂化”势在必行。在实践"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习课堂教学中,能够形成以“作业设计”为核心的教学策略,融“教”于“学”,以落实作业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优质”。现就对如何以“随堂作业”引领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备课——“作业入常”

    备课“作业入常“就是将思考和设计作业成为备课的一种“常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材后的习题。根据习题的达标要求设计练习,并将练习任务化作“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方向、有方法地自主学习,这样,便自然地将作业划入了课堂的学习活动环节。将学生的学习作业化,既避免了学习的随意性,又增强了学习的可控性,更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军神》第一课时时,我确定了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掌握会写会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弄清叙述顺序。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任务一(8分钟):自读课文;读生字词语。

    任务二(3分钟):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诊所    绷带     由衷     堪称    吭声    年龄

    任务三(10分钟):抄写词语,边抄边记。

    熟练   审视   擂鼓    颤抖   崭新    一针见血  一声不吭   肃然起敬

    任务四(12分钟):初知内容,填空。

    《军神》这篇课文讲了了当时任川东支队将领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在手术过程中,他因惊人表现而被德国医生_________高度称赞为军神。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来展开叙述的。

    任务五(7分钟):把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不难看出,这一份随堂作业练习单就是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活动中开展自学、互学,不仅达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轻轻松松完成了作业。最重要的学生能在课堂40分钟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上课——以练代讲

    新课标提出加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已深入人心,在课堂上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笔,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以练代讲,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以随堂练习的形式替代传统的课文讲读,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共学、进行点拨。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军神》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作业目标】

    1.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补白人物的内心。

    2.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3.理解“军神”的含义,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作业设计】

    任务一:课文内容我知晓

    回顾《军神》这篇课文讲述了故事内容。

    任务二:人物形象共品味

    1.聚焦刘伯承,品味“军神”

      a.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刘伯承的语句画上“——”,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第_____自然段,请跟我读,这段话是对刘伯承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b.想象画面。

    想想你看到的画面,说说此时刘伯承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c.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刘伯承说话的语气。

    2.走进沃克,再悟“军神”

      a.从文中找出沃克先生心理变化的词语并填空,说说从这一变化中体会到什么?

    (     )→(     )→(      )  →(      )→(      )

      b.说说课文为什么还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沃克?

    3.拓展阅读,夸赞“军神”

      a.阅读《“战神”刘伯承》《“武神”刘伯承》

      b.结合课文及阅读材料,夸夸我心中的“军神”刘伯承

    此时此刻,我想对刘伯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练笔运用习写法

    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刘伯承一样的“神”,比如说奔赴抗疫前线的医生,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试着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内心。

    (三)反馈——二次作业

    学生随堂作业,可以反馈我们的课堂,“以练促教”“以评促教”。通过学生自学自查、生生互动、全班交流等方式,当堂作业,当堂反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二次作业”来查漏补缺,填平补齐。这样,就可以从只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到关注学生的过程,从教师的权威评价到自主评价、到生生评价,在评级中学生进行二次作业以达到巩固提升。

    (四)评价——还原课堂

    随堂作业进入了我们的教学环节,课堂就变成了学练的课堂,学生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先学后练,在学中开展练习活动,在练中开展学习活动,师本的课堂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

    随堂化的操作不仅仅是在课堂中,随堂化的练习也不只是落笔于纸上。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的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形的。其实,我们的随堂练习可以是在教学设计中随,也可以是单元整合时随,如:整本书阅读单元。隋唐的练习伴随着整个单元的设计。另外,我们在操作时根据课型的特点,可以课前随,可以课中随,也可以课后随。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是随堂练习。

    三、随堂作业带来的变化

    (一)课堂变了

    传统的讲授课逐渐消失,课堂学生成为了主人,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一个又一个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开展练习。在独学、互学、共学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学生改变了

    学生的心变了,他们真正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互说互学,互练互评,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孩子们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枯燥无味,将语文的学习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他们主动了,他们快乐了。

    (三)作业改变了

    作业设计不再局限于识记抄抄写写、完成课后习题或练习册。针对课型、针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往不能课堂完成的在课堂上出现了,平平淡淡的作业变得精彩纷呈了。机械枯燥的作业变得有趣味了。随堂小练笔、拓展式的阅读、信息卡片的制作、思维导图的呈现、课堂中有了课本剧、有了辩论会等等。学生动起来了,作业的质量也提高了不少。课堂中就完成了作业,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更多的时间课外阅读。从学习效果的反馈,也看到了部分学生成绩的转变。后进生,无人监管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得到了弥补。

    作业改革,以随堂作业撬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将“对话中心的课堂”变为“任务中心的课堂”,将随堂作业有效穿插在教学环节中,高效的语文课堂就不是一句空话,减负也不是一句口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在课堂中得到提升。

    点击次数:183  发布日期:2022/7/2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