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估算能力 增强学生数感 夏 璐
培养估算能力 增强学生数感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希望小学校 夏 璐
估算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作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估算不是胡猜乱说,而是一种建立在各种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对数学的一种感觉。在际生活中,它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计算工具飞速发展、计算器广泛使用的今天,估算能力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挖掘教材,渗透估算训练.。
计算教学是培养估算能力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小数乘法29.6×3.8,学生常常会因为数量计算或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而导致计算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29.6 ≈30,3.8≈4,所以, 29.6×3.8的积应比(30×4)120小一点,未尾6×8=48,所以积的末尾应是8。这样,学生计算时若发现最后结果大于120或与120相去甚远(如1032.8),则说明结果必定有误了。
解决实际问题、平面几何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估算素材。若能充分挖掘也可成为很好的训练题材。如教学圆的面积,可先出示下图,引导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关系估计出: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小,而比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即3r2<s圆<4r2, 从而使学生通过估算,获得对圆面积公式“s﹦πr2”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发展了自身的估算能力.
二.优化策略,强化意识.
估算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一种良好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才能自觉地注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1、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先估再算.
教学计算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通过观察对结果进行估计,然后再进行计算,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并逐步形成先估后算的计算习惯。如49.6×7/8 , 由于7/8<1,所以积应小于49.6。如果进一步观察数据特点,学生还会发现49.6÷8≈6,所以最后结果约为6×7﹦42。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就会很自觉地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对照,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2验算教学中,让学生先估再验。
有些学生习惯于计算后立即进行验算,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科学,有时还会不必要地浪费时间。比如上题,如果计算中出现49.6×7/8=434,只要稍作估算,学生便会发现结果有误,因而也就不必再列式验算了,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先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如果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大相径庭,则计算结果很可能错了,不必再验算;当然如果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了。这样教学,学生往往都能体会到估算的妙用,因而无形中也强化了他们的估算意识。
3、对学生显露的估算意识要予以鼓励与肯定。
有时,学生在计算或进行其他数学活动时,常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估算。如这样一题:用一根全长为80厘米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比宽多6厘米的长方形镜框,镜框的长是多少厘米?有一位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镜框的长是16厘米。这时另一位同学立即提出异议,并说明,因为80÷4=20(厘米),而长方形的长应比周长的四分之一要多,所以长是16厘米肯定是错误的。显然这位学生在评判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估算方法,教师对他应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进一步强化良好的估算意识。
三、改革评价方式,凸现估算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估算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拖拉机3.5小时耕地5/9公顷,照这样计算,耕3/7公顷地所需时间应( )3.5小时(填多于或少于)。显然,通过计算学生也能解决这一问题,但速度慢,且极易出错。如果能通过估算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会发现;3/7比 1/2小,而5/9比1/2大,因而3/7<5/9,故所需时间也应少于3.5小时,这样,就能大大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觉。
要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并能在估算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数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运用估算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