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钟汉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宁洋电力希望小学 钟汉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当前“双减”政策的课改中,倡导学生主导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需求,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此话导出了学习与思考、思考与疑问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任何学习兴趣和需求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其中悬念性问题情境更具吸引力。因为学生心中的疑虑和不解是学习与思考的内驱力,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引导学生面对疑问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创新的火花才能在思考中迸出闪烁。例如,我上的相遇问题教学。甲乙两地相距425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3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这道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则很关键,同时也是练习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基本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全程)由浅人深,提出系列性问题,让学生进行题组改编:
改编一:将问题改为求甲车的速度是多少;
改编二:将问题改为求全程;
改编三:求两车几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
改编四:甲车因故在途中停了1小时,从出发到相遇经过了几小时?
改编五: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1千米,求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当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一改编并解答后,老师接着问: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吗?这时一部分学生早已等得不耐烦了,纷纷举手发言。有个学生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问题,求两车相遇后又相距15千米需要几小时?两车相遇后继续行驶到达两地后立即返回,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几小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老师通过对应用题创设情境,进而挖掘深化,使一道题变成了一类题,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需求,创新的火花就不断地闪现出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大胆质疑,倡导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潜在动力,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因为能提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能引起大家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很好素材,创新的灵感就会在争辩中随之产生。例如,我在教圆柱体侧面积计算以后,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好多学生争相提问,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求圆柱的侧面积还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展开。”又有一个学生说:“还可以用正方形展开。”接着围绕这两种思路进行讨论,得出解决方法。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思路已经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当时我就鼓励说:“你把老师想要提出的问题想到了,真是太棒了!”并投以信任的目光和表情加以肯定。又如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后,就有学生提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本身,同时也进行了技能技巧的训练。这一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求,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新授课中,教师可在认知铺垫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己解决知识间的认知冲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同时开展开放式讨论,让学生有充分施展创新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创新意识,培养可贵的创新精神。
三、着眼持续发展,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富有创新性,一个主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形成标新立异、敢于冒尖、出人头地的竞争心理和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流畅性,用多种方法解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不仅要求学生把知识掌握好,还向学生提出了速度要求,在“准”的前提下,突出一个“快”字,最后达到又准求快。如求25+25+25+24+25的总和,看谁做的方法多,大部分学生根据凑整的方法提出结果,还有部分思维特别,方法灵活“25×4+24”“25×5-1”。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巩固基本知识并且提高了思维的流畅性,从而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培养思维变通性。灵活多变的思维,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思考: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李树的棵数是桃树的1/4,李树多少棵?桃树的棵数是李树的1/4,李树多少棵?李树的棵数比桃树多1/4,李树多少棵,桃树的棵数比李树少1/4,李树多少棵?解答以上题组,思维随着已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想得活、想得快、想得细,这样就正确无误地解答了问题。这里问题没变,通过条件的变化,解答方法也随之变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在灵活多变中得到发展,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与教氛围,从我做起,从学科教学做起,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成为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及时雨,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也是当今“双减”教育出人才之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