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李 婷
初探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 河北省怀来县大黄庄中学 李 婷
思想品德学科实践操作性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多,是一门极其操作性的科目。在以往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教师往往是重视知识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不重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的“生活课程论”,陶行知先生主张“用书”而不主张“读书”,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做法,这种独特的“生活课程论”指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素材,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与行动。所以,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受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是新课标下的一个新概念。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在感受中提高、发展。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感受身边的社会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学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第一课时《直面挫折》教学,我详细分析了教材,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前布置学生撰写《我经历的挫折》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应对措施。从学生的小故事中我发现学生眼中的挫折大多是与学习有关。其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他的挫折“我最大的挫折是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70分,从此我便不喜欢数学课,渐渐地我便开始不喜欢数学老师了,总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因此,我列举这位同学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同学们是否也遇到过此类情况呢?遇到这种情况你又是怎么做的呢?”。由于故事取自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普遍反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思想品德课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去体验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改革的实践里,老师应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着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辉》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题目是“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制订一份家庭周末活动计划,然后由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统筹按排家庭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作为家长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为孩子付出很多,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家长应当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在课堂上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当MTV中掠过一幅幅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画面时,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紧接着,教师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计划表,由学生分角色表演,并由另一组学生现场采访,让扮演“妈妈”的学生谈感受。以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生活化情趣,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获取新的知识,增加对生活的感悟。
三、回归生活空间,让学生去行动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一本质属性要求它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课,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必须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生命力。同时,思想品德课又必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例如, 教学思想品德《磨砺意志》(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创设各种学生管不住自己的生活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研究“管不住自己的原因”,促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参加到学习探究、创意构思中去。在学生广泛的讨论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呢?”再次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最后学生自主制定“培养意志力的行动方案”并记录计划和方案的执行情况。实践活动充盈课堂,有讨论、游戏、故事、创作、展示、欣赏、评价……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中实现交际。在教学活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科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总之,课程教材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