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教育视角的学校教育案例 党献丽
基于家庭教育视角的学校教育案例
◎ 陕西省西安市庆华中学 党献丽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近几年来,特别是城乡交界地带的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居多,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能够看到现在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无可厚非;从另一方面,家长又常常置孩子的学习问题和烦恼于不顾,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自身的教育问题。因此,家庭教育的不当与缺失,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往往超过了学校教育。我们常常在学校教学中会碰到些许案例。
案例1: 家庭教育的不当+ 学习习惯差+ 外部社会环境的干预
学校表现:A学生, 男孩,天资聪颖。但上课常发呆,不善于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协作能力较差。常与组内学生发生冲突,得理不饶人,周围学生都不愿意与他坐同桌。
家庭情况:A学生父亲是个医生,对孩子照顾有加,但很袒护孩子。母亲是小学老师,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作业有错必纠,不管每天作业写得多晚。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希望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从小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氛围。
结论: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学习优秀,另一方面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生活无需操心,爸爸全权后勤部长。学习不用费力,错了有妈妈检查,无非把错的改对完事,天天全对。
解决方案:
1. 理智爱子。让孩子学会独立,不要事事包揽。家长理应大胆放手,给予孩子体验生活、学习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学会发现、体验和探究。另外要相信学校老师会给予孩子公平、公正的教育。
2. 教育孩子学会担当,有责任感。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教会他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很重要。让孩子形成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品质。
3. 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毕竟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家六口人都围着他转,得天独厚,本身自我中心严重。那一旦脱离大家庭走向社会,与别人协作力较差,肯定孩子会有些不太适应社会。请问家长能陪孩子走多远?
案例2: 家庭教育的不及时+ 自我封闭+ 外部社会环境诱惑多
学校表现:B学生经常上课发呆,回答问题不知所以然。经常不交作业,学习缺乏主动性。一学期下来,老师很少能把家长请到学校。要么孩子不配合;要么父母对孩子很无奈,不愿来到学校。
家庭情况:B学生来自四川,小时候跟爷奶在老家,小学四年级随父母到西安就学。父母在外打工,每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孩子常回家无人兼顾,在家不按时写作业,瞎玩消磨时间。其实也蛮聪明的,家里房子没有灯照明,他就会找些电线接个灯泡以便照明。但上网玩游戏瘾也蛮大的,经常趁父母中午、晚上不能按时下班回家就溜到网吧上网。
结论: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从小让孩子放任自流,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另一方面,父母认为他们的文化程度有限,无能为力。认为孩子想学习肯定会学好,而不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解决方案:
1. 帮孩子建立自信。给予孩子陪伴、理解、支持与鼓励。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而不是不闻不问,不与学校积极配合,甚至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惩罚孩子的错误,这样难免孩子会用冷漠、撒谎报复家长。这就是我们父母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孩子怎么去做。
2.多夸奖孩子的优点,给孩子多树立正面教育。鼓励孩子学会发现世界的美好,除了玩游戏还有读书就知天下的更有趣的事情。
3. 制定生活、学习目标,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一小步,最后一大步。孩子的不良习惯逐渐得以改善。
案例3: 家庭教育的放松+ 行为习惯较差+ 外部社会环境诱惑多
学校表现:C学生身为班干部,上课带头说话、打闹。学习成绩不稳定。放学后常帮自认为是哥们弟兄与外班学生打群架。有时中午早到学校,因学校未开门,直接翻墙而入。晚上匆忙写完作业,一直趴在电脑上直至睡觉。
家庭情况:从小娇生惯养,家庭较富裕,尽量满足孩子所有。因父母从事野外工作,流动性较大,不宜于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学。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倒是小学一直就给孩子请家教,小学成绩还不错。
结论:隔代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在教育子女做人的问题上是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的。
解决方案:
1.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进入孩子学习教育的主战场。及时了解孩子的优、缺点,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所关爱他的人。
2.勤与老师沟通,与学校老师结为盟友。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以便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3.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远离网吧,文明上网。
就以上的案例表明:
第一,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的程度。
第二,孩子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非常相关。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而家庭教育要么是缺失,要么是“无计可施”,缺少正确方法的引导。大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意识,“以养代教”。
第三,初中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书”、要分数,“育人”才是根本。先育人,教书才有成效。初中应该是以德育促学习,以学习励德育。
那么,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者,给家长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首先,正确认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断地犯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在心理上他们是成长中的人,判断是非、分辨好坏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生理上他们是正在发育的人,使用自己身体控制的能力尚未成熟。他们还是学习中的人,各种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尚待他们去主观努力获取。其次,先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再去做事。做人的教育就是道德的教育和品质的教育。这是孩子最基础的教育,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命运,也决定着民族未来的前途。另外,教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教会他如何学习。学习是人生的需要,是健康人生的生活方式。学习能力更是一个孩子生存能力的基础。
第二,做个有责任心的家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一,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很见成效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学校作为集体教育单位,只能满足孩子学习的普遍性,很难满足孩子的特殊性。而父母只需面对一两个孩子,最可能进行因材施教。其次,避免“过度教育”。注重教育孩子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不可能处处都顶尖拔萃。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要挤进大学的大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发展历程。最后,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这对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和发挥潜能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试想,整天生活在枯燥乏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吗?只会滋长悲观消极情绪,何谈专心专心致志地学习!
第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注重孩子的心里健康教育。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不缺汉堡,不缺名牌衣服,唯独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家长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然后,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不同的年龄段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
总之,您的孩子,也是老师的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标。愿家庭和学校能够共同协作,为家长自己培养明理孝顺、善解人意,使人自豪的孩子;为社会培养诚实、热情、有为、有责任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