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浅谈初中语文导语教学的设计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导语教学的设计策略
◎ 广西平南县大鹏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雄
[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达到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
[关键词]:语文 导语 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本文先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简述如下:
1、导语设计达到新奇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达到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
3、导语设计不乏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要求,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
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注重的学生情感的挖掘、熏陶、感染,这与德育美育目标相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旧知的利用,这又与智育的目标相统一。虽然在语文教学中,德智美三方面的教育要统一进行,但依具体教学内容必然会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我们将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一)摹实境、调激情。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二)讲故事、增趣味。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那么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来体会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三)借教具、助领悟。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型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这一类型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讲授《麦琪的礼物》一文时,以韦唯的名曲《爱的奉献》导入,并提出要求——听完歌曲时谈谈自己爱的经历和对爱的认识。激荡回肠的乐曲既能激起学生回味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无形之中又在进行德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且还切合文章的主题:“夫妻双方都去奉献爱,他们就是聪明的麦琪。”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四)述背景、补信息。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有下面四种:
(一)设疑问、引思考。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二)温旧故、引新知。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三)析标题、明重点。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四)作比较、难化易。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这跟“温故引新法”容易混淆。温故引新法更多的是从两篇课文的相同,相似处着眼的,而比较导入法主要是从两篇课文的不同着眼点的;温故引新是用旧知过渡到新课,而比较导入法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讲,一起导入。温故引新法中,“故”只是导入时几句带过,而比较导入提及的话题将会贯穿始终。
综上所述,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更多的是旧知识的直接利用,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总之,情境渲染以“导”激“情”,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艺术性,知识性暗含其中;而知识启迪以“导”启“思”,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知识性,艺术性暗含其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M] 于漪主编 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 [M]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语文教育学引论. [M] 阎立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心理学. [M]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