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于伟:“精彩”与课堂同行

    “精彩”与课堂同行
    ———一道练习题引发的思考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 于伟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学生成了真正学习活动的“主角”,他们在和谐、融洽、平等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预设"也常被一些小小的"意外"有所改变,课堂上顿时涌现出不同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的行为,需要教师善于及时发现这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记得07年我在全区执教了一节数学观摩课《多边形的面积的复习》,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李大爷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下图),分成三块种蔬菜。

     

     

    (1)如果李大爷想选其中最大的一块种西红柿,你认为他应选哪一块呢?
    (先让学生估一估, 再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计算)
    生1:我认为是中间一块。
    生2:我觉得是右边一块。
    生3:把三块地的面积分别算出来,问题就解决了。
    (师示意其他同学对此看法,最后一致通过)
    师:谁来分别口算一下各块地的面积?(给学生几十秒思考)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教学活动一切按我预定的思维程序展开: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结合图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与右边一块梯形地的面积一样大,李
    大爷可以任选其中一块。
    生2:我发现了左边一块三角形的地和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等底等高,三角形地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地面积的一半。
    我刚要往下进行,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我还有发现: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3:我发现右边那块梯形地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的一半正好是中间那块平行
    四边形地的底,它们的高又相等,所以面积也相等。
    (思维太超前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给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他就能飞出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师:多么富有逻辑,富有深度的发现啊!我很佩服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这一道题的解答中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证明,真是棒极了!现在大家再想想要求这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哪些方法计算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列式时间)
    生1:把三块田的面积相加。 算式是:8×9÷2+8×9+(12+4)×9÷2
    生2: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算式是:(8+8+4)×9
    以上2种方法都在我意料之内。这时,有个学生高举小手,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想法:
    心想这怎么可能呢?而这个时间已经快要下课了,我设计的练习还没有处理完呢,心里很是着急,真想说一句:“我们课后再交流。”但为了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我还是很亲切的说:“把你的想法说说看。”
    生3:我们还可以把三角形的面积看成一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
    的面积各有这样的二份。算式是:8×9÷2×(1+2+2)
    (多精彩的回答呀,我又一次被震撼了,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超出了我的想象)
    师:根据求出的面积,大家还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果知道每种蔬菜每平方米收的千克数,还可以求出三种蔬菜各收了多少千克。
    生2:如果知道每种蔬菜的单价,还可以求出这块地共收入多少元。
    生3:如果告诉我们每平方米用多少千克的肥料,还可以求出这块地能用多少千克的肥料。
    生4:如果我们知道化肥的单价,还可以求出给这块地施肥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
    (本来这个问题我只是想蜻蜓点水,但学生却真的象走进了农民伯伯的生活一样,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大胆的发散了自己的思维,跳出了固有的模式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让这节本来平淡无奇的课堂因这一道练习题的出现而变的生动起来,这小小的意外,轻轻的敲开了学生的心灵,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向农民伯伯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计算,说不定你还能成为他们得力的助手和朋友呢!
    这节课结束后,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成就一个孩子,但我们也不要去抹杀一个孩子”,充分给孩子一次大胆提问和回答的机会,就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在这节复习课上,孩子的思维在不经意的瞬间以不经意的方式出现了,虽然我设计的练习到最后都没有处理完,但我并没有遗憾,相反我很庆幸,庆幸自己抓住了学生这灵光扇动的一瞬间,给了学生绽放"光彩"的机会。虽然这只是我教学生涯中一段小小的插曲,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深入、更全面的思索些什么呢?
    1、让学生在活动中探求真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和行动相结合,激起并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快乐地成长!新课程下的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富有求异和创新精神,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时时迸出的创新火花,并适时点拨、引导、培养,从而使学生敢想、善思,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
    2、让思维在课堂中碰撞闪光。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唤醒学生个性发展的原野,让每个孩子成为各个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面面俱到,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使我们难以完全按照事先的预设进行教学,这个时间我们一定不要硬生生的把孩子拉到我们的教案上来,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交流观点的时空。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蕴含在学生身上那无尽的潜力,“找规律”是“发现”的基础,是“创新”的温床,是让学生乐学、好学的开始,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创新的欲望,师生的激情才能在课堂上交融燃烧,学生的思维才能在课堂中碰撞闪光。我们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及时发现课堂生成资源,珍惜课堂生成,用好课堂生成,敢于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我们才能收获到课堂的精彩。
    总之,只要我们大胆地把新课程的理念融人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让每一次"意外"点燃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从而收获数学课堂的一路芬芳!

    点击次数:204  发布日期:2013/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