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莫铭芝

                         浅谈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箭板小学   莫铭芝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比较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并借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探寻多样化的数学解题方式。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建构学习小组、创设教学情境以及解析师生角色关系三方面出发,论述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和运用。

    关键词:合作探究;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教学过程本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互动、沟通与交流的互动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师单向传授和灌输的静态过程。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角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得当地应用合作探究法有助于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该方法将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进行整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学习过程更有乐趣,让学生更有主动性。结合文献研读和教学实践,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合作探究法的论述。

    一、科学分组,奠定合作探究基础

    建构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小组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会造成课堂教学混乱无序。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重点是让小组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中来。在与同伴交际过程中学生不断打开新思维,进而学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老师在小组人员的分配过程中,要按照高、中、低三个能力水平层次进行合理搭配,使各小组组内成员水平具有层次性,同时确保小组之间的竞争水平保持一致。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的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确保每个小组内有4-6名成员且整体水平相当。其次,教师要求学生们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确定小组长、副组长等,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此外,小组成员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每周进行轮换,因为小组成员一旦固定就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成员集体。长此以往不利于学习的开展,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下降。教师可以让小组中每一个的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提高其学习投入度。在小组发言中,也可以尽量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有更多的表达机会。

    例如,在教授《小数乘法》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奠定学生们合作探究的基础,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数与倍数。笔者在上课前,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让学生们以6人一组的形式进行任务讨论,待小组成员分配完毕后,笔者下发探究任务,如:请大家计算3×8等于多少?得出结果后,大家分析,结果与式子中的数字有什么关系?5×6=30这个式子中,30是6的什么?6又是30的什么?任务下发后,学生们立即展开讨论,一段时间后,各组派出组员对各小组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相互交流借鉴,最终达成接近于课本的定义。这样一来,笔者通过构建学习小组,有效奠定了合作探究的基础。

    二、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学生探索动机是探究活动开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小组合作自然生成的主要因素。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能充分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合作的欲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开展形式多样且充满趣味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并具备相应的先验知识,他才会产生认知内驱力,并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和平移》时,先让学生展示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围绕“感知现实世界中的对称现象”这一话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接下来,让学生依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动手画出了整座房子。在小组中共同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合作进行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探究对称图形的特征。讲完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然后继续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厘清师生角色,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任何教学活动要想顺利有序展开,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建立合理、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就学生而言,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时刻被突出。倘若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只会削弱其原有的学习动力,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进一步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就教师而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要袖手旁观,相反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过程中,点拨、调控和引导学生合作活动的方向和进程,使其能够快速从困境中挣脱出来,更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大幅度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地介入到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避免不合作、假合作等不良情况出现。就师生关系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与学生形成良好且融洽的关系,积极与之进行互动交流,以便于掌握他们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科学且可行的教育指导方案。除此之外,也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和赞美,不断提高其数学学习自信心,这也是一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深化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效果,笔者在结合教学内容下发探究任务后,笔者会根据探究内容的难度,进行适当的点拨。如在求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没有人能够提出图形重构来求解,笔者会引导学生们将图形进行补割,形成简单的图形。图形补割后,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决定通过计算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间接地对平行四边形进行面积求解。笔者作为一个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深化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下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构建学习小组、创设教学情境、注重点拨升华与有效巩固练习等方法和策略来实现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合作、讨论与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所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与运用,从而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郭静华.浅谈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7):67.

    [2] 李星云.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评论,2009,(03):115-118.

    [3] 杨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点击次数:88  发布日期:2021/11/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