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悟课程标准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冀 蕊
深入领悟课程标准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办育英小学 冀 蕊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又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有在教学中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现在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作一些肤浅总结,以资共勉。
一、创建平等对话机制,激发学生参与互动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事实上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是一种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是以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作为体现形式的,而相反的,教师那种独白式的讲解和权威式的教授就难以实现理想的互动效果,良好的心理环境与和谐、宽松的外部条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互动。为此,创建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互动的前提条件。
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从而透过表象,达到对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性认识。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识,更能够感受到数学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更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识,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妙用教材情境资源,增加学生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三、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抽象、概括,容易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掌握。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枯燥呆板的状况,注重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那些贴近生活实际,特别是能反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素材,让学生学习生活里的数学,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现实的数学,学习鲜活的数学,从现实生活背景中主动地、自由地捕捉数学信息,使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
比如在教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的认识》这一课时,鉴于学生对于“小数”这一名词比较陌生,但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小数这一学情分析。授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应用小数的实际事例,来感受小数的意义。因此,将学生置于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充当顾客和收银员,在学生热情的买卖中,将小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实践证明,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由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独特魅力。
四、开展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培养数学思维。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严谨性和准确性,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将会影响数学学习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教导学生,虽然保证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拓展课外活动,转换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的教导。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观察国旗杆的影子变化,思考国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通过长时间观察国旗杆影子,可以得出国旗杆影子在正午时间最短,且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变长。这种事物的变化规律隐含着数学角度知识、时间运动知识等,学生通过观察国旗杆影子与时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学习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强化数学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为构建有效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