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洪福
“比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第四小学 李洪福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相同、相似或差异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本质,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题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比较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判断,在比较中学会分析,在比较中掌握方法,在比较中发展思维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联系比较
数学知识逻辑性、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转化。在教学时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其有联系的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作铺垫,促进知识迁移,就能深刻理解新知识。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复习整数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一系列式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虽然它们的表达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就为学生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固定点,学生就有可能独立发现并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是在理解“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抓住了本质内涵,完成了从整小数到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在质上得到发展。
二、异同比较
有些知识有相似或想近的地方,学生往往只注意它们的联系,而忽视它们的区别,容易混淆。在教学时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分化,防止和消除旧知识对理解新知识时产生负迁移。如教学“通分”时,由于受以前学过的“约分”干扰,学习通分往往和约分混淆,在学生基本掌握通分方法后,可及时引导学生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都是形式改变二大小不变。
不同点:
1、通分用乘法计算,约分用除法计算;
2、通分的结果是同分母分数,不是最简分数;约分的结果是最简分数;
3、通分至少有两个分数,约分可以是一个分数,也可以是几个分数。
学生通过比较和辨析,搞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异种求同”中找到规律,在“同中求异”中找到了特点。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相关比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有些知识是旧知识延伸和发展的结果。教学时 将有关相联系的知识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如教学多步复合应用题,可以设计一组引申的题目,从整体出发,利用迁移规律掌握解题方法。
1、四季水果店运来490千克梨,480千克苹果,运来的梨和苹果共计多少千克?
2、四季水果店运来14筐梨,每筐35千克;运来480 千克苹果,运来的梨和苹果共计多少千克?
3、四季水果店运来14筐梨,每筐35千克;运来16筐苹果,每筐30千克。运来的梨和苹果共计多少千克?
以上各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一题为后一题铺平了道路,使学生拾级而上。通过逐题比较,学生看到这几道题的基本结够相同,从整体上掌握了知识结构。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正误比较
学生在学习时避免不了出现认知偏差,导致解决问题的失误。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易错点,精心设计练习,通过正误比较分析,以达到辨别对错,找出错因,纠正错误的目的。做到防患于未然。如:
60 23+60
23+60 37=60
37=60 (23+37)=60
(23+37)=60 60=3600
60=3600
60 23+60
23+60 37=60
37=60 (23+37)=60
(23+37)=60 60=1
60=1
通过两式正误比较,学生认识了由a b+a
b+a c=a
c=a (b+c)类推出a
(b+c)类推出a b+a
b+a c=a
c=a (b+c)是错误的,克服了学生错误的思维模式。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判断性。
(b+c)是错误的,克服了学生错误的思维模式。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判断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进行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效益也是大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