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滕绍梅: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 滕绍梅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求异思维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他缺乏了创新思维意识,那么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我们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起点,也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然而,受多年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不高,基本上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回答的学生很少,而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呢?

    一、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在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而获得物理知识的“探究学习”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我们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为重点的问题,是传统教育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其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他们就不难理解密度概念了。
    2.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物理学的规则和公式。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我们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事物理研究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高中物理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的学习方略、思维方法和正迁移的能力。
    1.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方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略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自然科学认识论来看,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方法论来看,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其整体有机的综合一体,则是学习物理的过程,为第一问题的最高的概括。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一方略和过程来进行。
    2.高中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系统思维,掌握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能力;(2)学会逆向思维,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排除能力;(3)学会概括思维,掌握综合能力;(4)学会辩证思维,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5)学会顿悟思维,掌握直觉的能力;(6)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多角度着手处理问题的能力。
    3.高中物理学科正迁移的能力。关于正迁移问题是将已学过的旧知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认知结构水平与思维方法的结合问题。这两点解决得好,利用条件,就能实现具体情境中的正迁移。

    三、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科技画面,特别是每章节前引入性情景图片,更是独具匠心。教师可通过这些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有感而发,或通过多方面呈现图片、视频等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
    从实验探究入手,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于难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四、利用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如在《绪言》的教学中,教师先演示了“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纸板后倒置空中,纸板不掉下”的实验,这个实验在初中就已做过。教师随后提问:如果是半杯水,纸板还会不掉吗?学生几乎都回答:“纸板会掉。”可当看到再次实验,纸板并没掉下时,大家都发出了“咦”的惊奇声,教师马上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半杯水,纸板也不掉呢?”学生急不可待地想解开其中的奥秘,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因势利导,使得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高中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策略,实际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勇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因为阻碍学生提问的因素,一是不愿提问,二是不敢提问。特别是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到自己的提问要冒着被他人判定为错误或不被理解的风险,为了保全自己在同学中的“面子”,越来越不愿主动提问了。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提问得不到答复和鼓励,甚至反遭讥讽时,就选择了沉默,不愿或不敢再提问了。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必须给他们营造民主、和谐和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
    我们高中物理教师要热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要由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同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才能体验思索、提问的乐趣,从而从“不敢问”发展到“想问”,从“想问”发展到“好问”、“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只要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真正地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就一定能逐步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但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建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13/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