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践行课程改革理念 提升学生政治素养 田晓鹏

          践行课程改革理念  提升学生政治素养

                 ◎    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石槽初中   田晓鹏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习意识。所以,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坚持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科和生活的联系,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强他们对学科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所谓生活化的教学,是指在实际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的主观愿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融入所学知识,有效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为本身学科课程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用来指导生活,因此,假如脱离生活本质的情境,那么教学必将走进死胡同,我们的课堂也终将成为一潭死水。所以我们应该针对上述出现的诸多问题,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生活化的教学之路,力求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增进课堂师生的互动。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中有一课,课题叫“走入中学时代”,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发挥出教学策略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同学们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来教学,从实际出发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课本。教师在教授这节课时候可以利用好学校的环境,带领我们的学生来学校里走一走,感受中学的美丽。“生命好像一场旅行,我们刚刚告别了小学,满怀希望跨进中学校园,同学们,你们在校园里有哪些新奇的发现?”通过边带领学生真实的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边适当的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来源于实践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愉快的参与到课堂中的讨论当中来。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是诸多教育专家经过深思熟虑、对文章内容进行层层筛选而制定出来的。教材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认知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而道德与法制这门学科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教学领域,所以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道德与法制教师的教学难度有所增加。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教师必须要依据道德与法制的教材内容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确定,依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掌握的知识程度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

    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教师可利用案例介绍形式来展开教学,发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启迪。案例一:最近笑笑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原来,笑笑有很多事情都瞒着父母,如考试情况、交友情况,甚至外出也不跟父母说实话。笑笑抱怨父母管得太宽,父母批评笑笑不诚实。经过几次不愉快的交流,笑笑开始回避父母,尽量不给父母提供交流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给出了多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笑笑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不宜干涉太多。”有的学生说:“父母有权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没有理由拒绝管理。”在具体讨论中,学生的认知观在逐渐趋同,这说明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入细致的解析,有针对性地给出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热议,这自然是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三、强化师生情感交融,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而且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要求取得高度的一致,把教材中的情感变为自我情感。为此,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活跃的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引导学生逐渐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调适自己的情感,并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以正能量去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感染学生。

    比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时,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索“同学们平时有为社会做过贡献吗?怎样才能服务社会?”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后,班上的某某同学起身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大集体的一分子,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初中生现在年纪尚小,能做的很有限,我们可以利用假期去福利院做义工,平时多帮助别人,不用的书本、衣服也可以捐给需要的人,我们现在要认真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他回答完以后,笔者立即给他一个赞赏、鼓励的眼神,并表扬道“某某同学回答得特别到位,老师相信你将来会是一个为社会做大贡献的人!”这一句看似简单的鼓励,既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肯定,也激励班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可见鼓励性的举动可以强化师生间的情感交融。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现阶段遇到诸多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方法以及思路展开革新,并让初中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积极将先进的方法以及思路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上,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氛围更加活跃,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

     

     


    点击次数:168  发布日期:2021/11/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