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刘洪敏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刘洪敏

        在讲授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面对两个班的学生,我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因有感慨,做如下总结: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稿,处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该单元课文均为演讲词。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及写法,理解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的表现手法,领会演讲词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基于单元目标,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划分文章结构,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思想信念,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时间安排为一个课时。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认真准备了课件,并将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显示到课件上,于是上课。

    因为该篇课文是一篇自渎课文,时间安排为一节课,同时涉及的问题又较多,便感一种紧迫感。我从讲述美国黑人的生活境况引出课文,介绍课文作者,讲授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准确把握课文层次,并且划分课文结构。五分钟后让学生回答划分的结果,由于课文阅读不够深入,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层次。无奈只好出示屏幕答案来明确,学生动笔抄录屏幕内容。接下来提问学生,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产生这个“梦想”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学生对全文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的答案很不全面,最后也只有看屏幕了。至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形象化语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的体会,也都因阅读不到位,效果均不理想,在一种沮丧的情绪里,下课的铃声响了。

    课后我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学生究竟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反思后,我明白了。这节课完全是在学生没有进入课堂的情况之下,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脱离了学生主体根本,老师一味地去完成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

    怎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走进课堂,从而掌握学习的技能,提高学习的能力呢?我决定将对课文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

    第二个班开始上课了,在简单的导语引出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演讲词的特点: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并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体会这三个特点在课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在课堂上,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互相讨论,动笔总结。二十分种后学生发言,出乎意料,对课文的内容理解相当准确深刻,发言很精彩。学生在谈该文的针对性时,从政治、物质、文化等方面,全面回顾了黑人的不公正待遇,分析了集会的原因;围绕演讲内容的思想性,总结了集会的目的以及斗争的决心和非暴力抵抗主义的思想;学生发言谈到演讲的鼓动性时,列举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分析了比喻、排比、反复、呼告等的表达效果,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该文语言的鼓动性和强烈的感召力。学生的发言完整全面,几乎囊括了我原先备课准备的全部内容,答案的探寻又都是他们自主合作中完成的,他们学会了理解、分析、概括、归纳课文内容,提高了学习能力。

    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把课本真正交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这就是给我的启示。

    首先,老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独立理解课文,独立思考独立总结,且不可把学生时时束缚在自己设计的几个问题中不撒手,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固定的知识,应该思考让学生提高哪些能力,掌握哪些学习的技能。再次,老师应该牢记,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的答案要比老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要好的多,不一定必须要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否则,这小小的补充可能束缚学生的发展。

    点击次数:171  发布日期:2021/11/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