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杨吉春

    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杨吉春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免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我想,在批评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到批评的目的、态度和方式。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是“当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教育的作用不大的时候,我们所必须要采取的手段”。可是批评绝不是吓唬、教训或斥责。批评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别人进步”。任何一种教育和批评的方式都必须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重视他。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个性的调皮的学生。如果想用既不训斥也不惩罚的办法达到教育和批评的目的,使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根本转变,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尺度:
       
    一、在真诚的交谈中批评
        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一旦发现,切忌简单粗暴地立即加以指责,更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待问题积多了再泛泛地点点现象,草草了事。前者易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后者容易给学生一种敷衍的印象,他会认为老师很宽松,却认识不到自身错误的危害性。为避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不妨在发现学生错误的时候去接近他,跟他个别交谈,用实实在在的话去打动他。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的危害;或利用适当的时间,找几个同学以聊天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于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在内心里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与老师和谐相处,就会积极主动的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至更好地配合老师搞好班级工作。
       
    二、留一封感情真挚的信
        有时对学生进行批评,口头说不能表达感情,也不便思想的交流,或者由于某种客观上的原因,不便直言,或由于时间上的仓促对学生的问题缺乏思考,这样,就可以暂时放一放,来个冷处理。待认真地思考后,做书面上的劝说。
        对学生来说,以书信的方式进行批评,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面对老师的一封感情真挚的信而思绪万千,他会很投入地沉浸在这种无声的语言教育中。经验证明,如果给学生的这封信表露的是推心置腹的劝说,让他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确实在关心他,那么老师的形象会立即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学生本身在思想认识乃至道德品行方面就会产生一个质的变化。
       
    三、避免在公开场合下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的,相对来说,学生的自尊或虚荣显得就更强一些。当我们于当众发现了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言行和举动,或者由学生举报经过自己详细了解证实某生确有错误的时候,不宜在某个班会或是任何一个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这样有时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会令他们感到难堪,以致自惭形秽,甚者导致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若再想弥补可就困难了。因为这是一个心灵创伤问题,毕竟学生还年轻,他们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层次。
        较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私下找到学生,针对他所犯错误的具体实际,做一次耐心的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评教育工作。如此学生会感觉到他原本就有的也是他最看中的自尊或虚荣得到了教师的维护,其结果必定会使他的内心里那种难以定性的感情一跃而为努力向上的激情。
       
    四、不要在痛苦的情况下批评
        处在少年或青春期的学生们,有着奔放的活力。充满热情的愉快的生活是他们的主旋律。但是,家庭生活的不幸,社会人情的冷漠,校园生活的单调,师生关系的紧张及学习成绩的低落,身体状况的不佳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随时都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而且这正是我们老师不易发觉的。如果我们不晓得这个犯错误的同学正处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去批评他,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他雪上加霜,痛上加痛,有时还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处在内心痛苦中的学生正需要别人的安慰帮助,教师必须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断不能在学生痛苦的时候进行批评。
       
    五、不要重复批评
        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是个一次性的过程,不应该是阶段性的。所谓一次性批评,就是在一次批评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实质及危害,从而决心改正错误。不能出现形式变换或场合不同的重复批评。其次,对于学生已改正的错误,也不能在说新错误的时候重提。如若新帐老帐一块算,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产生心理负担。他就会怕老师,甚至是恨老师,有时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对班级整体工作的难以把握。
       
    六、不报成见去批评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这矛盾不是双方个人的矛盾,而是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因而教师不能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让自己生了气,给自己丢了脸。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成见,从而主观上认定这样的学生是很差的学生,产生厌恶感。于是在批评的时候,就有可能带上自己的某些感情,表现出某种片面性,或是有些言过其实。实际上,即使是教师无意中这样做了,学生也会认为你在挑剔他,与他过不去。他就会伤心或自卑,也就不再信任老师了。
        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们,时常都在评价他们自己的老师,而对老师的每一次批评尤为注意。他们不喜欢老师在批评的时候说“你总是怎样怎样”,“你又如何如何”,“你真是什么什么”,“你太那个那个”等一些感情有些强烈,认识有点片面,错误有些夸大的言语。
        为避免这种批评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务必要耐心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慎重地考虑好自己的语言,用理解的心情,豁达的心胸,充满爱意地去面对学生的错误。做到了这一点,班级才真正是你的班级,学生才真正是你的学生。
       
    七、把握好批评与指责的界线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批评是真诚的而非虚假的,是冷静的而非暴躁的。其目的是温暖学生的心灵,帮助他改正错误,使之受到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批评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和蔼适度,不能让学生有被指斥被责备的感觉。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有撼动学生心灵的力量。这就会使学生压抑的心理变得轻松,畏惧的心跳变得平静。他会认为老师很理解他,在不断地亲近他;他会因感到那样做对不起老师而更加尊敬老师,仰视老师。如若不加考虑,横眉怒目地加以指责,至多也只能落个低头不语,内心却满不服气,甚至让老师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事实告诉我们,把握好这个界限并不容易,他的确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涵养自己,修炼自己。涵养性格,修炼心性。然而,当我们真正感悟到现代教师职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特性的时候,我们定然会抑制住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自己带来的急躁、烦恼、愠怒等情绪,去平和而热心地对待每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21/11/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