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从心理角度审视中学师生关系 赵月玲

    从心理角度审视中学师生关系

    ◎    山东临朐教研室   赵月玲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魏书生的这番话,恰当地道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孩子们的个性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但同时又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1、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孩子们渐渐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同时,他们又感到孤独与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在不断的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 2、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每个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都是较为完美的。笔者曾进行过一次师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我们的学生所欣赏的老师特点是:幽默、正直、有爱心,把学生当朋友,尤其崇拜《十八岁的天空》里的古乐涛老师。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完美,想学生所想,与学生打成一片。而现实中的老师与孩子们的想法会有所出入。当他们对老师的期望过于完美,当这种期望又不能实现时,就会抱有失望情绪,产生抵触心理。

    也因为以上原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经常无效,从而削弱教育的正面效果,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握学生心灵实质,及时有效的沟通引导至关重要。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对于如何更好的与中学生更好的沟通交流也有很深的体会。

    首先,积极拓展沟通渠道,全方位了解学生信息

    1、善于倾听是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是获取一线资料与信息的重要方式。遇到问题,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同时也给自己留出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减少因武断带来的误会。对于减少师生矛盾,畅通师生沟通渠道大有裨益。

    2、培养学生写周记习惯利于了解学生普遍性的心理特点与需要。为了让心理课堂内容更符合学生的需要,笔者让每位学生写了《我的第一堂心理课》;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认识与感悟,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解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选择开放性课堂语言增强课堂交流活跃性。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现在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与交流很机械,学生的课堂体验少,所以笔者在上心理课时多使用开放性的课堂语言,尽量回避封闭性的课堂语言,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学生。

    其次,适时适境适人沟通交流,深化沟通效果

    所谓适时适境适人,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谈话时,要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中进行,而且还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例如在课堂上出了问题,就要延缓评价,冷处理,将问题放到课后。这样,一方面避免影响学生上课效率,弱化对教师情绪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彼此如何处理该问题留有思考的余地。对于因材施教来说,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质与性格特征进行沟通交流效果更好。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曾经因为一点疏忽在不经意间伤害过一个孩子。一位高三的男生,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不容许自己犯一点错误,做事情很是小心谨慎,自从当了一位老师的科代表,老师对其各方面要求严格,结果该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让他战战兢兢。每晚睡觉前都要想一想自己千万别再做错什么事,以致泛化为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较为敏感,学习状态直线下降。孩子自身的胆小与没主见、自尊心过强等性格特点是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很好的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采用适当的相处方式就可以避免对他的伤害,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再次,富有同理心,评价有讲究,避免人格伤害

    同理心即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你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是他的心理同盟。例如现在会听到一些家长或老师经常会埋怨孩子能有什么心事,怎么会学不进去,一点点声音就影响到他,还是不专心。这样很容易拉大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现在的孩子心里希望与师长沟通,不愿与师长老师交流,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对于能否从家长和教师身上获得理解和帮助没有信心。

    最后,提高个人素质水平,彰显人格魅力利于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心灵沟通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对教师是否信任是沟通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此,教师自身不断完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彰显地淋漓尽致。教师的一张笑脸,一笔好字,富有情感的讲课,亲切温和的举动,都会吸引学生围绕其身边,敞开心扉与之交流。师生良好的沟通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聆听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健康成长。


    点击次数:108  发布日期:2021/11/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