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毕双喜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二中 毕双喜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难学、难教,尤其入门更难。物理抽象、概念的特点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分化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掉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造成了“精神创伤”,形成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甘当“差生”、造成“英才”升学深造,“庸才”推向社会的现象。要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题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如在学习“密度测量”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首饰吗?教师肯定的给予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了。听课者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出呼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教师同意他们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的同时,允许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时我感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物理知识抽象,而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即溶知识性于趣味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着极大的扭力。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利用求知欲,好奇心而又有系统,有目的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并保证笔套仍竖立在讲台上?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迅速抽出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即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把刚刚从火焰上拿开,水已停止沸腾的烧瓶塞好,倒过来,问:当往烧过的瓶底浇冷水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把冷水浇到烧瓶后学生惊讶不已;已经没有沸腾的热水会重新沸腾,并且是在没有加热情况下沸腾。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此现象产生浓烈了解欲望。相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是有趣。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总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想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一愣,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例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是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是一片活跃气氛。通过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生活中的现有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都搬进第二课堂里,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用纸编成锅烧开水、瓶子会吞鸡蛋、气球能提起杯子、水中燃烛、细线能割开冻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黑球发光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暂时还不能解释则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查对的学生也喜欢学物理了。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中插了两根管子。(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液就会倒流(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对他们的发现我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我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分组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一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应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学习既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魅力。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增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