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析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胡开莲

    浅析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二中   胡开莲

    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知识及一定的词汇量,同时要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四会”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一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学生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阅读;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牢,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2)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3)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4)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            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拼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应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前一观点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势必造成见木不见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听、说、读、写,而且能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持后一种观点,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在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先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与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            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好。

    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并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中学每课的平均生词量相当大,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句型转换也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背诵句型是练,举行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这方面,我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联系。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能起到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含的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我认为,文章的第一段很重要,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理解段落和全文,反过来通读段落或全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句子。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应过份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即使遇到较难理解的句子,也不必着急,要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等读完全段或全文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前面遇到的许多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要适当讲解。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

    为此,我们开设了阅读技巧训练课,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训练课中,还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材料的选择;(2)阅读速度的训练;(3)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课外泛读。

    总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还得多读多练。在多读多练的同时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击次数:55  发布日期:2021/10/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